妙笔阁>军事历史>明末之再造天朝>266.要吏不要官(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赶回来都是轻的,要是因此出了什么纰漏,被鲁若麟砍掉脑袋都有可能。

这也是朝廷科举选官带来的后遗症,选出来的都是一帮文学家,偏偏地位很高,起点也很高。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变成最低也是掌管一县的官员,完全没有经历过具体事务的锻炼,绝大多数都成了师爷和下面吏员的提线木偶。

这还是因为朝廷是与乡绅一起治国,事务相对较少的缘故,要是按照金州军什么都管的大政府治理模式,这些政务白丁们根本就做不来。

杨嗣昌沉思了良久,对鲁若麟说道:“朝廷会尽量按照你的要求给金州军委派熟悉政务的官吏。按照朝廷的想法,金州军的济州岛和辽南将会设置为济州府和辽南府,知府由金州军自行委任上报朝廷,同知为朝廷直接委派。”

这个要求也不算过分,不过是个二把手,在金州军的体制内量他们也翻不出什么浪来,所以鲁若麟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

“下官一切听朝廷安排。”

“两位同知肯定是进士出身,自有其身份和体面,我看还是直接上任的好。”如果连朝廷委派的同知都要通过鲁若麟的考核才能上任,那朝廷的脸就彻底没有了,还不如不派人过去。

进士官在朝廷里是最尊贵的那一批,要是他们知道金州军是这样看待他们的,天知道会引发什么样的风波。

杨嗣昌的想法是,现阶段不宜派太多的官员过去,先派两个同知过去探探路。

至于鲁若麟要求的那些事务官,倒是可以从各个衙门中抽调一部分小吏过去,或者让那些等待选官的举人们去试一试。这样即使没有通过考核被退回来了,也不会太丢朝廷的脸,毕竟不是进士官嘛。

鲁若麟不想逼迫太甚,但是他也不想看到两个废物跑到金州军那里去指手画脚,于是出言警告道:“可以。不过阁老最好选一些年富力强、勇于任事的官员,否则一旦这些官员能力达不到我的要求,我会直接架空他们,直到朝廷将他们召回。更有甚者,如果他们妄想利用官员身份为非作歹,金州军的律法司是绝对没有可能为朝廷留颜面的。”

涉及到了具体的政治利益,鲁若麟一改之前的谨小慎微,突然变得强硬起来,这才让杨嗣昌感觉到了一方诸侯的霸气。

政治不同于经济,钱财上面做一点让步无所谓,政治上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轻易让步不得。

是老虎就会吃肉,之前不过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鲁若麟才会像小猫一样温顺,现在终于露出了隐藏的獠牙。

不过杨嗣昌也不为己甚,要是鲁若麟一直都是那副作人畜无害的样子,他才应该更担心,因为那样太假了。现在表现出真实面目的鲁若麟反而让杨嗣昌更加放心些,至少可以看得透。

“放心,老夫一定会选任两位良才前往金州军,他们在上任之前我会安排你们先见个面,以后也好通力合作。”看来杨嗣昌是准备派两个自己派系的官员前往了,说不定就是官场嫡系之类的了。

谈完了这些关系到双方利益的核心问题,接下来的话题就要随意得多。

“兴汉,对于鞑子你这边有没有什么方略?”因为鲁若麟对满清的战绩一直比较突出,而且金州军占据辽南之后,与朝廷的配合协调也会是个新问题,所以杨嗣昌想要知道未来金州的作战规划。

“防守为主,慢慢蚕食。”鲁若麟回答道。

“哦,何解?”杨嗣昌眼睛一亮,这和他的政策主张是非常接近的。

杨嗣昌发现明朝内部的矛盾才是最要命的,不能解决好内部问题,鞑子那里根本无法彻底解除威胁。

反过来说,如果解决好了内部问题,鞑子的问题就要好解决得多了。

不过可惜的是,明朝内部的问题根本就无解,除非推倒重来,想从自身进行修补和改良已经无济于事了。

但是杨嗣昌认为只要解决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问题,大明就还有机会,正是这个错觉在一直支撑着他为之努力。

“鞑子实力尚在,离开城池作战我们并不占优,冒然出城与鞑子作战只会增加我们的损失。所以金州军才会在南关修筑城墙,先保存好自己,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北上消灭鞑奴。”

杨嗣昌比较倾向于稳扎稳打,不像崇祯那样急于求成,所以对鲁若麟的策略表示认可。只是这样一味的防守是不是太被动了?与朝廷对金州军的期望值有些不相符啊。

“如今辽东辽南互为犄角,对鞑奴形成了夹击之势,局面已经对我们大大有利。也不用一味的被动防守,如果时机合适也是可以尝试主动出击的。不求一举歼灭鞑奴,只要能够让他们自顾不暇,无力入关侵略,也是大功一件。”杨嗣昌不奢望短期内消灭鞑子,但是要想办法不让鞑子入关,否则不知道又会有多少官员百姓被屠戮,连累多少在京官员。

“请阁老放心,金州军是一支敢战的队伍,只要我在辽南站稳了脚跟,清军再想这样大举南下入关,我就端了他的老窝。而且我会派水师袭扰鞑奴沿海各地,并派兵上岸攻击。不求杀死多少鞑子,只要让他们不敢在沿海驻扎居住,感到随时有被攻击的危险而不能安心生产,那我们也赚到了。”

听到这里杨嗣昌满意的点点头,只要金州军按照鲁若麟的说法去做,满清的后方就会一直不得安宁,无法安心生产,这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满清来说


状态提示:266.要吏不要官(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