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自己屁颠屁颠地来找刘备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三顾茅庐。
关于原本的历史上有没有三顾茅庐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已经快要打起来了。《出师表》上说有,但《魏略》和《九州春秋》上都说压根就没那回事,说是诸葛亮自己去找刘备,吃了饭之后,别人都走了,他诸葛亮还是赖着不走,硬是要找刘老板聊聊,聊过之后,才引起刘老板重视的。
不过,在这一世,没有任何争议了。
诸葛亮在用计摆脱了黑冰阁的“强请”之后,便意识到了危险。觉得此时此刻,只有呆在军营才是最安全的!
于是,诸葛亮就通过徐庶的关系,见到了刘备。
而刘备呢,见到诸葛亮后简直就是……欣喜若狂!因为,正是由于诸葛亮的那一封书信,才使刘备有了今天的成就!
刘备二话不说便让诸葛亮做了左军师,也就是首席谋士,而徐庶则为右军师。
酒过三巡之后,刘备对诸葛亮道:“如今宛城钱粮丰足,本将想要再多征些兵马,你看如何?”
诸葛亮反问道:“主公想要再征多少兵马?”
刘备道:“当下钱粮不缺,再征三万五万皆可。”
诸葛亮道:“乱世争霸,自然是兵马越多越好。不过,属下以为,主公当下没有必要急着扩军,当务之急,乃是疏理民政。只要疏理好了民政,那刘镇南(镇南将军刘表)手上虽有二十几万大军,亦不足为虑也。”
这话说出来,就是要献计的开场白了。
刘备福至心灵,赶紧谦虚地说道:“还请孔明先生教诲。”
这话说得有多低调?
想想吧,刘备贵为皇叔,成名多年,手握重兵;但诸葛亮此时还是一个年方弱冠的青年学生,而刘备却对诸葛亮以先生称呼,还请诸葛亮“教海”。这种态度,怎不让诸葛亮感动?
诸葛亮感激地看了刘备一眼,却也并没有在这称呼上纠结,而是直接说道:“夫争霸天下,不惟强军,当军事与民政并举,军强且民附,才是王道。军事与民政,就像将军你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有两条强壮的大腿,才能站得直,走得稳。”
“言之有理!”刘备先点了个赞,接着又问道:“在民政方面,孔明先生有何良策?”
诸葛亮道:“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荆州百姓的现状。现在的荆州,因为战乱较少,使得大量百姓因避难而来到了荆州,这些前来避难的人,几乎占了荆州人口的一半。
但是,这些避难的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统计和安置,现在基本上都还是黑户口。所以,将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编户齐民”,把人口弄清楚,再把人口安置好。这是治理民政的第一步,试问,连人口都没“编户”,又怎么谈得上治民呢?”
刘备点了点头,表示“严重支持”!
接下来,诸葛亮又道:“在完成了将军控制的宛城及宛城以西各县之后,将军就可以逼迫刘景升了。”
刘备问道:“孔明有何妙策逼迫刘镇南?”
诸葛亮道:“其实很简单,将军现在不差钱,直接宣布免税,不仅宣布对将军控制的地区免税,还要直接“越权”宣布对整个南阳郡免税。”
刘备道:“这合适吗?本将并非南阳太守。”
“这有何妨?”诸葛亮道:“宛城乃是南阳郡的治所,将军居宛城,虽无太守之名,却有太守之实,既然刘景升不给将军太守印授,那咱们就自己弄一个好了。反正这天下,自制印授者已经多得数不清了,再多一个南阳太守的印授,又有何妨?”
徐庶在旁边,也开口劝道:“主公干的是免税的大事,此令一出,谁不高兴?不论是士族或百姓,都会支持主公免税的决定,毕竟,没有人会跟自己的钱粮过不去,除非那人是傻子。有了百姓的支持。将军就是真正的南阳太守了。至于刘景升,他同不同意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备强忍着心中的快意,装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道:“不妥不妥,这样一来,恐怕刘镇南就要与我彻底翻脸了。这实在不是本将所愿看到的就情啊!本将这心中,实在是过意不去啊!”
说罢,刘备眼巴巴地看着诸葛亮和徐庶,那意思,分明是希望诸葛亮能为“以客欺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徐庶见状,开口说道:“义有大小之分,兄弟之义为小义,国家之义为大义。今刘景升虽对主公有恩,但其才能不足以为天下拔乱反正。主公以救汉室江山为己任,又岂可拘泥于“兄弟小义”而舍弃“国家大义”,这个借口……呃,这个理由,足够充分吧?”
“这个……这个理由是很充分。”刘备道:“可还是难免让“不明真相”的人所诟病啊。能不能有更好的法子?”
诸葛亮道:“可用矫诏,假称天子密旨。”
“天子密旨?”刘备心中一动,对诸葛亮道:“本将在许昌时,曾得到天子衣带血诏一副,若用衣带血诏为辅,再伪造一副南阳……不,一副荆州牧的圣旨,则名正言顺矣。只是……”
说到这里,刘备又故做不忍道:“只是衣带诏若是被本将泄露出来,许昌城中的董承等人就麻烦了,恐怕连天子,也会很麻烦。若让世人知道本将为夺荆州而公然泄密,更会诟病本将的不忠不义。”
“主公仁义!不过,请主公听我一言。”诸葛亮道:“董承等人,乃无谋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