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书想着,眼眸一动,佯装八卦的打听道,“那和熙郡主,可是眉心有颗朱砂痣的那个?以前有过几面之缘,不过隔得久了,倒是记不清是个什么性情了。”
李氏皱了皱眉头,“可不是见过,东阳王妃同我倒是有几分渊源。我们乃是出自同一大族,不过年幼之时,我常不在家中,倒是没有什么交情。”
“后来来了临安,难免有些往来,前年的时候,她过生辰,我还带你去过,和熙还问你讨要了花样子呢!她性子柔顺,倒是有几分像阿恬。”
陈望书了然,大陈人以柔为美,别说女儿家个个风都吹得起了,那些小郎君涂脂抹粉的比比皆是,当然了,颜玦就不同了,那叫天生丽质。
十个有八个姑娘,都是像阿恬的。
因着今日要进宫,陈望书也不敢耽搁,更怕再多问上几句,李氏瞧出了她的野心思。
马车快步的行走在临安城的大道上,今日正经的穿了好些层锦衣,让她热得有些心慌,这入了五月,天便热了起来。
禁足前那些卖梨花的小童,如今已经改卖滴了露水的小荷了。
陈望书将马车帘子撩开了一条缝儿,方才觉得能喘气了。
她有些惆怅,虽然她好美人,但也并非是那等蛮横之人,若那和熙郡主是个歹的,她自然拳打脚踢的,上去抢了再说。
可若是人家二人看对了眼,她再下手,便不美了,她可不是这等缺德玩意儿。
这样一想,陈望书便惆怅了起来。
宫门很快就到了,这是陈望书第二回进宫了。
一回生二回熟,上回来还是任人宰割的臣工之女,这回来便已经有了县主的封号,且成了太后的福星,那引路宫人脸上的褶子,都比上一回来,加深了几分。
走到半道儿,便又换了一个穿着深蓝色裙衫的老嬷嬷,她笑起来颇为慈爱,下牙有一颗缺了一块,镶了银边,阳光一照有些刺眼。
“太后在病中常念叨,若是能见见县主,便好了。”老嬷嬷说着话,云淡风轻的。
陈望书神色一肃,眼眸中的光一闪而过,复又微笑了起来,“望书想来宫中侍疾,可接了旨意要在家中抄经祈福七七四十九日,却又没敢出门一步。今日太史局给的时辰一到,便进宫来了。”
“如今太后大好,望书心中便安了。上一回出我那小院门,杏花还开得正好,如今倒是结上果儿了。嬷嬷贵姓?”
老嬷嬷看了陈望书一眼,笑了笑,“老奴姓赵,县主唤我赵嬷嬷便是。”
赵嬷嬷说完,便再也没有言语,一路引着陈望书朝着太后的宫中行去。
与选德殿的恢宏大气不同,太后的宫中处处透露着奢华和雅致。那宫角的大铜炉壁上,镶嵌着一颗颗红色的宝珠,颇有异族风情。
陈望书瞥了一眼,便低下了头,恭顺的进了大殿。
方才到门前,屋子里便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笑声,“玦儿你就是嘴甜,惯会哄我开心。都说三岁看到老,我还记得,你初初进宫的时候,头一回见,便一把抱住了我的腿,说阿娘,皇宫是在天庭里么?要不啊,里头怎么有仙女儿!”
“那回去了之后,照了好久的镜子,可怎么瞧,都是个老婆子,哪里有什么仙女儿!”
那声音说着,又哈哈的笑了起来。
“是颜玦错了,太后不是仙女,太后是王母娘娘。”
屋子里又是一阵欢声笑语。
颜玦在里头!
陈望书皱了皱眉头,进了殿。屋子里满当当的都是人,一个个穿得花团锦簇的,倒像是院子里的牡丹花成了精。
“这便是望书吧。你祖母年轻的时候,同我有过几面之缘,她那时候可是名绝京城的人物。今日一见,望书你同她,倒是颇有几分相似”,说话的人,中气十足,应当便是这陈宫中的太后了。
陈望书赶紧上前一步,同太后见了礼,方才乖巧的站在一旁,应了声。
“祖母倒是常说,太后乃是女子典范,实在是令人望尘莫及。”
她说着,偷偷的打量了太后几分。
她的头发花白,一张脸倒是保养得当,十分的红润,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一股子老娘还能活五百年的风范。
穿着一身枣红色的夏衫,耳铛同门前的铜炉有几分相似,都是金灿灿的,镶嵌着红色的宝石,不像是中原之物。
在太后的下手边,坐着的乃是扈国公夫人以及颜玦。
颜玦今日换了一身宝蓝色的长衫,依旧系着同色的发带,看上去颇有几分放荡不羁的味道。
那张脸,陈望书只能想到那句老话,谁家博物馆的门没有关好,里头的雕像跑出来了!
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是他爹娘给的精雕细琢。
陈望书按捺下了自己的安禄山之爪,朝着颜玦对面看去。
那边坐了两帮人。
离太后近的,明显是一个宫妃,她的小腹微微隆起,显然有孕在身。肚子里揣着的,应当就是传说中的宝珠公主转世。这宫妃,当是官家新宠齐娘子。
她的身后站着一大群丫鬟婆子不说,还有一个作女医打扮的宫人,可见一斑。
在齐娘子的下头,坐着一位夫人。
陈望书一瞧,便生出了几分亲切感,不得不说,东阳王妃的确是同她的母亲李氏,身上流着一样的血脉。虽然说不出哪里相似,但若站在一块儿,一看便知是一家子人。
东阳王妃旁边,一个穿着鹅黄色长裙的小娘子,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