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殿,祝余看着大臣们递上来的折子,脑海中在搜寻着大梁如今的情况,现在,礼亲王才刚刚就封没多久,还没组建起自己的军队,不足为惧。如今最主要的是整个大梁的民生以及现在的为官制度。
看了许久,祝余觉得,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央对地方的权利握不在手里。
大梁疆域辽阔,但是地方官员管理之地很大。有的时候会力不从心。
这样就切断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力,若遇上个昏君,这个国家不久就会分崩离析。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收归权力,只有手握实权,才能谈什么改革创新了。
好在,大将军衷心为国,所以,目前军权还在手中,只要赵军一日不反,他的皇位就无人可以动摇。
所以,该如何改革地方呢?
祝余脑海中冒出三个字——郡县制。
此法可行。但是中央官僚机制也太过老化,如今大梁的奏折只有皇帝有权利批阅,顾命大臣听起来是个好差事,但是能做的更多的是进谏,但是听不听还是在皇帝决断。
祝余知道这个之后都懵了!怪不得自古帝王都短命,就这工作量,一天估计除了睡觉吃饭,都在处理奏折了。
乍一看,这权柄好似全掌握在皇上一个人手里,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这其中有大空子!大梁疆域广阔,每天得有多少奏折?
皇帝的命令一直下不去,所以地方只能按自己的那一套来。如果遇上个好官还好,百姓的日子尚且过得去;要是遇到些贪官污吏,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定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且在这些奏折里,十万火急的奏折不少,但是每日上奏请安拍马的更是数量庞大。
奏折都掺杂在一起,紧急事件得不到快速有效的处理,反倒溜须拍马的占了大多时间,长此以往不就是误国误民?
祝余此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话说另一头收到传召的大臣,也是不由得心里犯嘀咕。心想:“皇上自登基之初就对他们几个老家伙看不过眼,每天上朝都不想瞥见他们,如今居然会主动传召?”
“莫非......莫非皇上准备露出暴君本色?屠杀我等?”不少人都这样想。
“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啊。罢了罢了,如此,我也有颜面下去见先帝了!”
不少人怀着必死的心态前来面圣。
赵将军来的时候前头已经有人到了,他们也向刘顺打听,这次皇帝传召所为何事。但是刘顺今天也觉得皇帝变化也太大了,刘顺一时半也会儿摸不准皇上这是有什么用意。
这四人本以为皇帝会一个个召见。没想到传召的小太监说皇上让他们一起进去。
他们面面相觑,有点不知所措,从来没有同时传召的情况发生,四人都是有点意外,踌躇不前。
此时,赵军说道:“与其在外面猜想自己吓自己,不如进去了,进去了也就知道了。”众人都称是。便抬脚一同进入了殿内。
四人向祝余行了礼,祝余挥了挥手,让宫人们都退出去。四人起来之后才发现,皇帝御桌前竟是摊开的奏折,不由得心里嘀咕:今日太阳打西面出来了,皇上居然开始处理朝政了。
“朕今日闲来无事,就来批折子,一看,唉,我大梁疆域已经如此辽阔了吗?朕倍感欣慰啊!”
“都是皇上洪福,我大梁才有今日盛况。”
“行了行了,朕几斤几两朕还是知道的。这次叫你们前来,是准备有问题与诸位爱卿商讨。”
“臣等洗耳恭听。”
“刘顺,赐座。”
“谢皇上。”
“朕想问一下,我大梁有多少官员,除去京城的,光地方官员,是到哪一级别?”
“回皇上,我大梁共有43个知府,加上皇上的兄弟诸位王爷,一起共有46人。”
“这么一点人,帮着朕管着这么大的国土,你们不觉得会有问题吗?”
“这......还请陛下示下。”
“朕问你们,若今日朕有政令宣读,该多久才能传到地方?多久才能传与百姓?多久才能实施?”
“这.......”
“你们也不知道,朕也不知道。”
“如今大梁出了大祸患,底层官员没有,百姓的声音如何能够传到朕的耳朵里?朕的想法又如何让百姓得知?”
“陛下圣明!不知陛下此番叫臣等前来,是有什么想法?”
“正是,朕此番准备好好改改这府衙制,如今朕还坐在这皇位上,但是谁能想到,若是过几年,这皇位上还坐的是不是朕了。”
“陛下洪福齐天,臣等誓死效忠陛下。”
“刘顺,把朕上午写好的东西拿来给诸位大臣看看。”
“是。”
众人阅毕,无不为此惊叹。
“只是如此,需要大量官员,朝廷一时去哪找这么多人手。”
“不急,这件事情,朕要慢慢来,不过眼前有一事,已经是迫在眉睫。”
“还请陛下示下。”
“朕今日看了几份奏折,朕的心情是一会高涨一会儿低迷啊!”祝余说着坐了起来,淡淡说道。
“朕上一刻还在为xx府国泰民安高兴,下一秒朕的心情就跌倒谷底了。”
四位大臣也是满头雾水,不知道是发生何事,心思重的大臣都开始想着是不是皇上想借机收权。最后还是丞相大人站了出来,道:“臣等不知陛下为何事烦恼,还请陛下明示。”
祝余说道:“你们看看这些折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