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战国改革家>第7章 互相学习中的感动

因为昨日烧洞,烧死了一只小兽,这让赵兴师徒不再为今日的伙食奔忙,可以做其他的事情。

“人类之所以进化发展,就在这一只小兽身上得到了充足的体现。只有我们通过狩猎,并且有能力狩猎大型动物,才能让我们从吃的问题中,解放出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去思考,去进行创造。而动物之所以没有进化,是因为他们整日就忙着猎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而思考,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一面玩着一堆泥巴,一面继续絮絮叨叨的教育着赵雍。

做个老师,其实赵兴是不合格的,他没有教材,也没有教案备课,更没有经验没有系统,纯粹就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反正他占据着天生的几千年积累出来的优势,说什么都能让这个时代的人,有种振聋发聩豁然洞开的效果。

赵雍就蹲在边上看赵兴鼓捣泥巴。“老师说的对啊。只有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吃能坚持最长时间的饭,才能让国君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政务,让诸卿和士大夫能有更多的时间替国君管理百姓,而让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劳作,如此才能让一个国的国力得到增强,最终能雄霸天下。”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道理。

赵兴想着育人,而这个本就该是一代雄主的家伙,什么事情都能扯上政治。也就是说,赵雍的这种思维,也算是一种职业病。

然后看赵兴手中的泥巴,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像鼎而不似鼎的东西,就充满了好奇的询问:“师,这是鼎吗?但为什么又不像呢?”

赵兴就得意自己的作品,于是,从探讨进化论转为实用主义上面来了。“这个你可以叫做鼎,但我却将他叫做灶。”然后就用树枝在旁边的地上写下了一个简体的灶字。

赵雍看不懂。

灶在中国很早就有,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五谷,不喜欢面食,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

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而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这就是我不再去狩猎,为我们两个填饱肚子浪费时间,进行思考的结果。”然后指着自己这个四方形的东西,上面是一个锅,下面是一个四方的台,前面一个大口,后面一个小口,就是灶台样子。

“我发现,你们平时用作做饭的炊具是鼎或者是三足的承,相当费柴火。由于是散火,所以,火的利用率相当的低。这样,做一顿饭,烟熏火燎的十分费柴火费功夫。费柴火,就等于要有专门的人,用很长的时间砍柴,不但不环保,更浪费了人思考的时间。环保?啊,这和我们谈的话题无关,不要在乎那些细节。但我现在做的这个,却可以让火能被充分的吸收,加快做饭的速度。充分吸收又是什么?这个和我们现在谈论的问题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要在乎这些细节。”

赵雍明白了,于是指着这个怪模怪样的家伙说:“您说这个是灶,这个字是这么写——”于是,他在原先赵兴写的简体字灶的旁边,写了一个赵国的灶字。

赵国使用的文字是在周代大篆基础上演变的简化形式,比较有地方特色,手写意味比较浓郁。实际上,当时的战国诸候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字,统称为“七国文字”,而赵国的文字其实是最简单而好记的,更接近后世的小篆。

赵兴就歪着脑袋仔细的看,并且努力的记住他繁复的笔画。这是一个学习当代文字极好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毕竟,自己的简体字是不被习惯了甲骨文,或者是各个国家的文人们所认识的,让他们最终认识和接受自己的简体字,那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不过赵兴发现,古代的汉字竟然和后代的简体字有着熟悉的脉络,而就是这种脉络让他面对这种繁琐的字体,有一种亲近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时候,他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因为就是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在两千年后,对这种字体依旧能认识,让后世的自己和现在两千年的自己有一种不能割裂的融合感。

让两千年后,继续真实的感受到两千年自己祖宗的思想,这是多么的幸运,全天下有哪个民族有这样的幸运?对于那些鼓吹汉字拉丁文化的所谓公知们,赵兴准备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大声的对他们怒吼:“放你娘的臭屁。现在我站在你绝对的祖宗的位置,准备掐死你们那些不肖子孙。”

当然了,感动的哭泣和怒吼的粗口之后,还是感觉两千年的代沟。

既然山不能就我,那我就去就山,这才是豁达的生存之道。好在,在中国,这样的文字一脉相承没有断绝,许多自以为是的书法家,还是愿意写些这种古老的文字,以显示他们的学问和修养。而许多店铺的牌匾,也喜欢用这种文字来彰显他们店铺的底蕴。至于因为文字生冷怪癖而让多少顾客,不知道是厕所还是饭店而望而却步,少做了多少生意,他们似乎并不怎么考虑。

然后看看自己完成的丑八怪的东西,满意的点点头:“这个做成了,我这是一个小号的,可以移动的灶。到时候我用火煅烧,让他成为陶,然后等我们上路的时候,就可以背着走。我们就可以在未来漫长的路上,吃到热乎的饭菜。到时候一把山野菜


状态提示:第7章 互相学习中的感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