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带着仓库回到明末>第三百八十八章:大学扩招
要说现在宣镇中那件事情最火热,除过赵文亲自领兵出去之外,就是之前从大学中挑选学生出去当官这件事了。

当时在得知这个事情之后,城中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沸腾了起来。

要说国人对于哪件事最热衷,恐怕除了当官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刚开始的时候,城中很多读书人,尤其是那种书香门第之家,对于赵文设立的大学虽然明面上没有说什么,但是暗地里却非常的鄙夷。

那些经历过科举的家长,在他们的眼中,赵文设立的这个大学就是离经叛道。

自古当官都是通过科举,除过宋朝时王安石弄的那个三舍法之外,剩下的几乎全都是科举取士。

所以,当赵文弄出来大学之后,这些人就极力阻拦自己的子弟,不让他们去。

自古读书为当官,不为当官,谁还读书啊。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人还以为上大学不能当官,所以对于上大学这件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不然的话,大学也不可能招那么多的学生。

可几天之前,当刘文众在大学中挑选学习优秀的学生前往山西镇的时候,他们这才明白过来,以前的科举不管用了,现在就得上大学。

虽然当时报纸上说是去历练,可这些人老成精的人一瞬间就明白过来,这哪里是历练,这很明显就是赵文要开始建设自己以后的执政班底了。

这个时候不参加进去,以后可就迟了。

随着宣镇的日益昌盛,宣镇附近,尤其是北直隶这边,很多士绅都拖家带口的往宣镇跑。

当然,对于这些士绅前来宣镇,除过那些恶霸劣绅之外,赵文也是乐意看到这个场面的。

能被赵文放进宣镇的士绅基本上都是经过赵文仔细调查过,身家清白,没有做过恶事的士绅,不然的话赵文也不会将他们放进来。

这些士绅进入宣镇之后,对于宣镇也有很大的帮助。

来到宣镇的这些士绅,当他们看到宣镇的样子之后,他们瞬间就明白过来,宣镇取代大明将会是时间问题,所以进入宣镇的这些士绅也将宝压在了赵文身上。

“什么?大明大学要扩招了?这是真的?”之前的那个书生拿着刚刚买来的报纸,脸上的兴奋无以复加。

还没等到下午,整个宣镇中的百姓都知道了大明大学要扩招的事情。

宣镇镇城,一个三进院子中,一个穿着圆领衫,头戴四方平定冠的中年书生坐在书房中,看着站在自己眼前的儿子。

“昌儿啊,这次大学扩招对于你,对于咱们孙家来说都是一次机会啊,别看现在咱们在宣镇过的不错,甚至还有着一些生意,可咱们对于宣镇来说,还只是外人。

想要彻底的融入宣镇,可就要看你这次了。”中年书生抚摸着下巴上的长须,语重心长的说道。

孙庆昌看着桌子上平铺的报纸,有些不满的道:“当初大学招生时我原本是要去的,可是你说什么都不让我去,还说这个大学是离经叛道,不是正途。”

中年人脸色有些尴尬起来,“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当初为父不是不知道这个大学能当官吗?当初也没见总兵大人说大学能当官。”

“按照您的意思,不能当官的就是离经叛道,能当官的就是正途?”孙庆昌反驳道。

孙庆昌这一句话确实将中年人给问住了,中年人支支吾吾老半天,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从古到今,这些士绅基本上都是这样,凡是利于自己的,都是正途。不利于自己的,都是离经叛道。

这种规则,放之天下都是一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的人投靠赵文,不是因为赵文的人格魅力,而是因为赵文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现在不一样了,在宣镇这么长时间了,很多事情我也终于想明白了。

尤其是这次从大学中挑选人员,前去治理攻打下来的山西镇。

从这件事情里面我就看出来,总兵大人对我们这些传统的读书人已经不满了。”中年人站了起来,背着双手,走出书房,看着天上的太阳。

“也是,从大明开国至今,士绅的胃口也是越来越贪婪了,尤其是东南的那些士绅。

这些人的胃口更是大的厉害,官绅勾结之下忽悠着朝廷取消了商税,取消了不利于他们的各种税收。

然后他们就挖朝廷的墙角,大明朝现在能有这个样子,他们有一大半的功劳。”

孙庆昌一脸疑惑的道:“父亲,可咱们也是士绅啊。而且,这和总兵大人有什么关系?和大学又有什么关系?”

中年人转过头来,苦笑着摇摇头。

“怎么没关系?关系大了,总兵大人这是要培养自己的班底,他准备用他培养的人才将整个大明重新换一遍。

从古到今,不管是不是异族人,只要他想要坐稳这个江山,他就必须要靠我们这些人。

可现在,总兵大人直接将我们这些人扔到一边,重新培养。”

中年人走到书房前面的院子中,缓缓的踱着步子,给他的儿子孙庆昌逐渐分析着。

“如果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从大学中挑选那些乳臭未干的臭小子?我们这些举人进士的干嘛放着不用?

之前我还去大学听过课,里面教授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一些实学。孔孟之道四书五经虽然也在教授,但占的分量却不多。

显然,总兵大人要的是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八章:大学扩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