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贞观俗人>第671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戴公,我们与四国达成的协议,是允许大唐钱币在各国自由流通,同时替他们加工铸造金银和铜币,你知道,现在铸币是有利的,而且利润不小。我们替他们铸币还要收他们的铸造费,所以是赚两重。”

“卫公,可我们允许大唐钱币在四国自由流通的话,我们的钱要流失许多。”戴胄道。

“戴公,自由流通的一大好处,就是他们也不能再阻止金银铜流入大唐了。按协议,我们可以在四国设立大唐几大银行钱庄的分号,以负责用大唐钱币兑换他们的金银等旧货币。”

······

海东四国很欢迎大唐把他们也列为大唐货币的流通区,因为他们本国制造水平有限,铸币成本高,且铸币量达不到流通需求,也一直跟中原以前一样有钱荒的问题,所以他们以物易物更严重。

如今大唐以方便贸易结算为由,说愿意把他们纳入大唐货币结算区,让四国也成为大唐货币流通区,又不收他们额外费用,他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毕竟大唐流通的货币他们又不是没见过,真金白银,开元通宝也是比以前五铢钱含铜高还重的好钱,他们自己都铸不了这样的好钱。

如果是那种薄钱白钱铅钱这种劣币,他们肯定不愿意,但是好钱流入,为什么不愿意?而历史上,到了宋明时代,东亚各国本就成了中国货币的流通区,他们都喜欢用中国钱。

比如日本,经常满载货物到中国沿海,卖掉货物后,把换来的铜钱满载回倭国使用。甚至在宋辽对峙的时代,辽国一样用宋朝的铜钱。

实在是这些钱太好用了,自己又没有这能力制造。

“海东四国,加起来,也顶多是大唐二三道的用钱规模,如果将他们纳入,我们的钱币流失不会有多少,相反,会让他们更加依附于我们大唐的经济贸易。”

这是一个很深的政治经济学,戴胄等没学过这个,但道理还是一样的,细细思考一下,倒觉得也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按秦琅这样的搞法,明面上看似大唐大公无私的把钱辛苦铸出来运去给四国使用,但实质上,其实是大唐以铸造好的货币,兑换他们的金银铜原料,运回来铸造加工成货币后再运回去。

本质就是大唐向各国征收铸币税,掌握了他们的铸币权。

虽然在贵金属实物货币制下,看似他们没损失,但实际上大唐现在可不仅是发行金属货币的,银行和钱庄、柜坊的出现,使的银票、庄票、飞票这些票据,很大程度上也在充当钱使用。

这些纸币的前身,代表着什么,秦琅心知肚明,更不说大唐货币流入四国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大唐要先在四国先建立起货币发行和兑换的各大银行和钱庄、票坊等的分号。

而这些银行等可还是经营着汇兑等票据服务,同时也做揽储放贷业务的,谁都知道,金融行业是最赚钱的。

也是掌握经济命脉的,银行本质上就是空手套白狼,吸收存款拿来放贷,赚利息差,甚至发行的银票等纸钞,还能超发。

搞到后面,国家经济命脉,就被这些金融机构给掌握了。

这个时代,秦琅不敢说能做到这么厉害,但四国愿意拱手让出这样的大权,秦琅早就不知道偷笑了多少回了。

戴胄被他这么一点拔,也是秒懂。

魏征还在那里一头雾水呢,戴胄已经坚决支持这一计划了。

“三郎这招厉害,不用动刀动枪,却能把四国制的服服贴贴的。”

魏征还没跟上思路,“我觉得这样不好,不好。”

“魏公,对外放开军售,不说其它,一年能为朝廷增加起码百万贯的税收,是税收,不是利润,利润是军器监的,仅说税收,能达百万贯,而且这个数字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至于你说不好的这个货币放开,仅海东四国开放,未来预计每年也能带来百万贯的收益。”

魏征其它的听不懂,可一年百万贯收益,这个是相当清楚的。

一百万贯,能干的事情太多了。

全国三百多个州,一千多个县,州学县学加起来一千多座,不到两千座,一百万贯若拔给这些官学,一所学校能分到五十万钱。

而一百万贯若是拿去搞水利工程,能修数条大江大河的堤坝,或是在边疆开上无数的水渠灌溉新垦的农田。

就算拿来养兵,朝廷现在的北衙六军,一共三万多人的募兵禁卫,平均一人五十贯,若不算军械装备、训练开销等费用,仅供养军士也总共就两百万贯而已。

经常跟皇帝喷口水讲大仁大义的魏征,自当了宰相后,对于钱的数字也很敏感了,一百万贯啊,确实值得去做了。

卖军械一年税收若也能再收个一百万,又能解决许多事情了。

手里有了钱,能办的事情太多了。

君子不言利,可是现在贞观朝廷的宰相们,已经不讳言利了,因为要办事,就离不开钱,办大事,越需要钱。

不能一味的从百姓身上盘剥,那就只能从其它方向弄钱。

以前大家能想到的也就是工商税收了,而现在,大家想的更多的是发展外贸,拓宽丝绸之路,陆上海上草原上。

种地只是基本盘,基本盘不变,还要给农夫们减负降租。

那么朝廷所需要的钱,就只能从其它方向要。

秦琅和戴胄代表的是开源派,也是对外贸易派,而房玄龄长孙无忌等较稳重的宰相们,如今也都是坚定的


状态提示:第671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