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贞观俗人>第439章 木兰

千料木兰舟扬帆而起,溯江而上。

从浔州到邕州,河道蜿蜒九百里,全程可通航大船,秦琅的船队在这江上逆流而上能达到三百里一天,用了三天时间,日行夜泊抵达了邕州。

而冯家的船长们说,若不是船上载着贵人,其实他们以往只需跑两天就够了,若是从邕州顺流而下浔州只用两天。

从邕州到广州,岭南人称为郁水,全长一千六百余里,顺风顺水的时候,他们冯家船工只用三天,最多不超过五天。

浔州到广州河段,也称浔江,而从浔州到邕州河段也称蛮江。

到了邕州,西面便是两条支流,左溪和右溪,各有千余里。

邕州刺史李光度率官吏到码头迎接。

秦琅也是头次见到这位俚帅。

虽然李光度一身紫袍,看起来跟中原文官们没啥区别,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俚帅。

不过李家跟高凉冯家泷州陈家宁越宁家一样,其实也都是很早以前南下的汉人士族,通过世代联姻当地俚族首领,于是形成了势力强大的豪强势力。

在隋朝时,李光度的大哥李光仕是当时桂州俚人首领,在隋开皇末年,李光仕曾聚众反隋,割据一方自立。仁寿年间,侯莫陈颍任桂州总管,都督二十七州军事,侯莫当初对李光仕这些俚帅,采取的是如今秦琅差不多的策略。

以安抚为主,武力威慑为辅,杀一批然后安抚一批。

他在岭南的政策,使的蛮夷悦服,李光仕率各溪垌归附。后来隋亡,岭南大乱,李光仕病死,李光度接替兄长,成了当时永平郡,也就是浔州一带数州的最大渠帅。

后来他与相邻的始安郡李袭志联合自保,以抵抗其它岭南枭雄,武德五年,归附大唐。

武德七年,宁长真冯暄谈殿等叛乱,李光度时任南尹州都督,出兵讨伐,战后,lùn_gōng,授邕州都督。

这次调整岭南州县,邕州撤去都督府,为普通刺史州,李光度也就改任邕州刺史。

虽说李家是桂州浔州一带的俚人首领,不过他跟陈龙树一样,对长安朝廷还是比较恭敬的。

也没有冯盎那么一心想着实际割据一方。

朝廷调他到邕州,他也没拒绝,来了邕州后,任着在俚人中的影响力,跟这边的俚帅等关系处的还不错,在邕州还搞的有声有色的,是个能力不输于李袭志冯盎,却没有冯盎那样野心的人。

这或许也是跟李家兄弟当年造反,后来兵败有关。

当年侯莫总管桂州时,李光仕造反割据,后来被李光仕安抚,老实了一段时间。等侯莫走后,李家兄弟又做乱了。

于是朝廷又调派了周法尚和王世积两员大将军讨伐,周法尚和王世积可都是名震一方的大将军,两人一个驰往桂州发岭南兵,而王世积出岳州,征岭北军,准备会师尹州。

李光仕纠集了许多俚僚蛮子来战,王世积的岭北军水土不服,一时困在衡州,而周法尚率岭南兵独自独迎战,结果李光仕三战三败,李光略和李光度兄弟俩皆兵败被俘,他们留守的寨子也被破,家眷皆被俘。

周法尚当时传令,只要蛮子来降,就放还妻子,于是成千上万人归降。

李光仕做困兽之斗,结果又被周法尚引诱伏击,大溃,最后李光仕被斩杀于阵中,传首岭南各溪垌。

也就是那时起,李光度和李光略兄弟俩再次臣服于朝廷,此后接受朝廷官职,统领溪垌俚众,再不敢跟中原对抗。

哪怕杨广江都被弑后,李光度都听从了李袭志的劝说,依然使用大隋永平郡守的官职,守境自保,不敢自立。

年轻时的李光度也是个愣头青,可跟着大哥李光仕碰的头破血流之后,也就成熟稳重了。

归附大唐后,宁长真冯暄谈殿他们再反,李光度就坚决拥挤中央不肯与他们一起做乱。

这次谈殿又联合诸溪垌想造反,甚至左右两溪的大蛮王们也跟着上窜下跳,可李光度丝毫不为所动。

他甚至都已经在悄悄的调动兵马,只要左右两溪蛮王敢公然做乱,他这个邕州刺史,就要率兵讨逆,支援代天南巡的秦宣相平乱了。

“宣相,俺老李只是个蛮子,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是也知道人无信不立,既然归附朝廷,向天子宣誓效忠,那就得说到做到,不能出尔反尔,宣相说对吧?”

老李黑瘦黑瘦,小胡子留的很有个性,一件紫袍穿在他身上倒是挺衬出他的威武,很难想象这个一个老夫子似的老头,其实是个大蛮王。

人家虽没有强健的肌肉,可在岭南也是能说的上话的人,跺一跺脚,一样能让整个浔江都震一震。

“我老陈也一把年纪了,都六十多岁了,也不知道还有几年能活的,有的家伙总是不安份想着折腾,可我老李不愿意折腾,年轻时不懂事折腾过了,如今老了就更不愿意折腾了。”

“宣帅在桂州,在浔州,做的那些事,说的那些话,我老李听了后很是感动啊。其实咱们岭南啊,一直以来就是太乱了,想出头当头的人又多。当年李靖将军南下岭南,也是凭本事压住了岭南众人,可惜李将军很快又走了,岭南便又有人不安份了。”

“若是秦宣相早几年南来,也就没有这些年这些狗屁事情了。”

其实李光度所说的岭南想当头的人很多,也并没几个,真正有实力有野心的其实也就那几个。

隋末时岭南曾有八大势力,冯盎宁长真丘和李袭志杨世略冼宝彻


状态提示:第439章 木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