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憬这两天再等秦良玉,同时也在光幕上考察浑河的水文情况,战场无小事,再好的计划也要注意细节,如果疏忽,很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功败垂成。
浑河是一条集结性很强的河流,尤其是上游,上游经过抚顺,也经过建奴的老巢赫图阿拉和佛阿拉两城。原因也简单,人类的城市和居民点一般都是靠近水源地。二叔他们如果能正常撤退再好不过,但是也要考虑给二叔再留一条退路。李憬做事永远有第二方案。
李憬想为二叔在紧急情况下,留一条从浑河下来直到营口的退路。可是浑河上游水浅,行船困难,最好的的选择就是后世漂流用的橡皮艇,水深的地方可以漂流,也可以逆流划桨,水浅的地方下来推船。这个时代有没有橡皮艇,这倒是个难题。
忽然眼前一亮,他想起当年去兰州出差时,当地的朋友带他去旅游,见过两件黄河神器。一个是兰州大水车,这个主要用于灌溉。另一个就是羊皮筏子,是渡河的利器。
羊皮筏子,古代时称“革船”,民谣唱道:“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兰州羊皮筏子史料记载是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的,有300多年的历史,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
但皮筏作为渡河工具最早在西汉已经出现,大规模使用是在东汉时期。《后汉书》就多次记载了使用皮筏子渡河作战的史实。羊皮筏子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
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
“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一个非常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进牛皮口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这次作战要是情况紧急也可以用这种方式两人一个牛皮袋子顺着浑河撤退。一个人肯定不行,必须两个人一组,一个在内,一个在外,要不然里边的人飘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要是飘到大海上就悲剧了。
李憬现在不缺人手,这次爷爷带来大批人手,好多都是老掌柜和管事,青壮年也不少。李憬把南京的一些人都安排全在采购牛皮、羊皮。同时通知长江沿线李家原有的据点人员和这次李憬新设立的据点人员去和屠宰场的人谈收购羊皮事宜,这个生意可以常年做,常年收购。以后内河的航运可以大量使用这种可以随意拆装的便携式渡河工具。
传统做羊皮筏子的方法是在屠宰时,首先要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将整个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一点也不能破,接下来的工序,要将羊皮脱毛,脱掉的毛也不能浪费,可以做纺织原料。或者干脆填充做棉衣。
正常来说,这个活夏天是不能干的,因为要烘干,还要放起来“捂”一阵子,夏天天气热,不小心就会“捂”坏了。幸好现在是最冷的时候,不过防腐的问题可以通过化学药剂来解决,李憬有办法夏天也能防腐。
这个就要和长江沿岸城市里的屠宰场谈好,这样剥羊皮肯定比正常费事,收购价格可以提高一成。不过熟能生巧,掌握熟练了也没什么麻烦的,像金陵这样五百多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一天要杀的羊足有五六千只,长江沿岸各大口岸屠宰场也要杀掉大量的羊。这个时代猪肉是贱肉,生活好点的人家还是以吃羊肉为主。采购羊皮不是什么大事。一天长江沿线怎么也要杀掉四五万只羊。
李憬新设立了一个制作皮筏子的工场,同时也可以兼职处理皮革,有处理皮革的能力。将来在大明推销皮衣也是一个不错的生意。在处理上李憬规范了制作流程。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这些工序完成了,就要往里面吹进足够的气,它会鼓起来,最后要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
有了皮袋子,接下来,就是要扎筏子了,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做成可以拆卸的榫卯结构,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横向用榫卯结构安装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浅水河流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
一个表准大小的羊皮筏子的制法是将21-23根2-4公分粗的圆柳棍用绳扎,或制成榫卯结构可以拆卸的结构,做成约两米宽,三米长,隔成许多小格子的长方形框架再把十四个充气的羊皮筏子排列整齐,一并拴牢于架上,渡河时将羊皮一面置于水中,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
这次赫图阿拉和佛阿拉城里如果有什么大件的物资不好运走,毕竟这次海盗们兵贵神速,只能拿走金银细软和布匹什么的,要是粮食等大宗沉重的货物肯定要抛弃或者烧毁。这次带上足够的羊皮筏子,把大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