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仙侠修真>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300、无量功德汇聚之地

在另外一个角落,那位名叫“庆哥儿”的小童,也待在那里,捧着本书籍正在朗诵。

庆哥儿头顶发髻中,那根方长赠予的银簪,依然明晃晃地。

那是当初见到小童拾金不昧,方长兴之所至,随手所赠予的。而对于庆哥儿的母亲,那位拒辞酬金略有些固执的乔娘子,方长也是印象深刻。

在另外一间课堂里,方长还见到了虎桥镇上,羊肉面摊摊主老徐的儿子徐五仁。

长时间未见到,五仁的个头又长了一截,当初那个有些富态的小伙计,也变得有些削瘦。

课堂很新,看来随着人员扩招,这里重新设置过。

这时候气温正好,所有窗子都高高地支起来,只为了更好地采光。里面有讲台和讲桌,还有按照方长之前建议刷了墨的木黑板,以及用白垩制作的粉块做书写用。

几个年轻书生,正拎着戒尺,在课堂里面逡巡,不时地解答下孩子们的疑惑,或者纠正下句读。

外面几颗大树成荫,院子里还有整齐地菜畦,里面一片绿油油,那是师生们一起下地的成果。据说,在外城以内的几块学田,也是由师生们轮流去耕种的。

用两位简先生的话说,天下以农为本,无论是哪行哪业,能够了解些农事,都于自身有益。所以学堂里面,特地开设了农科,让学生们亲自劳动,增加对农业的了解。

在几间教室转了一遍,方长甚感满意。

这里被简正初简正清两兄弟,经营的蒸蒸日上,确实有一番新气象。

这便已经足够。

方长解除了身上“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状态,也没和人打招呼,转身便出了门。

他按照记忆寻觅着路径,找那兴庆府书馆。

有段时日没来兴庆府,这里的景象变化不大,各种建筑一如往昔,仅仅是多了些修葺痕迹。即使生活节奏比乡村快上不少,城里的百姓们过得依然算悠闲安逸,城里建筑的更新也没那么快。

掏出简正初的竹牌,方长用正常方式,顺利地走进了书馆之中。

进门口的矮柜台后面,管理图书的依然是那位“等价交换”陆绍元。少年人个头窜的快,比起上次见面,这小童身高又长了几寸,身上衣服已经有些不合身。

似乎是在这个职位上,可以方便地大量阅读,陆绍元的气质更为秀华,明显在这段时间里,其向肚子里又塞了许多学问。

来往的人许多。

有的是来借书,有的找地方阅读和做笔记,还有的坐在较好的位置上,给书馆抄书,以抵偿借阅费。

书馆里面不仅有往来的读书人,还有普通的识字百姓,有些拘谨地掏出凭证,取了书籍快步走开。方长还见到,有人拿着书籍,随意找个平整地方一屁股坐下,接着掏出手帕擦了手,才小心翼翼地开卷,如饥似渴地阅读。

兴庆府书馆是仓库所改建,又经工匠们扩建了门窗,给地砖做了防水,采光很不错。书馆里面,一排排的历经过沧桑,斑驳破旧的书架散发出阵阵墨香,令人心神宁静。

方长走上去,轻轻用中指指节敲了敲柜台,接着用不影响周围人的声音,小声笑问道:

“你怎么不去上课?”

手旁堆了几本借阅记录,正埋头在自己手中书里的陆绍元,听到眼前动静,立刻抬起头来。见到是方长,他明显吃了一惊:

“是……方先生?好久不见,欢迎。”

方长点点头,算是打招呼。

他从包裹里面掏出了包来自西域的果干,递给陆绍元,然后又重复了一边问题。

陆绍元礼貌地接过,致谢后回答道:

“我们这些先生的亲传弟子,是不用去上课的,只需要按照老师给的任务学习。”

旁边闻讯而来的兴庆府书馆管事乐东,也凑过来说道:

“陆师弟是先生们的关门弟子,从此以后便不再收亲传,他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学问上面,已经超过了很多进门比他早的师弟,自是不用再像同龄孩童一样上课。”

指了指所处的书馆,陆绍元笑道:

“而且这里才是做学问的好地方!典籍众多,平日里我也能随意取看,能够在这书馆里做事,实在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差。坐于一隅,却能够遍览四方,差不多是我辈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活计。”

书馆里面的藏书又多了不少。

似乎看到方长的目光,管事乐东略带些自豪地介绍道:

“周边慕名而来借阅的人,每天有许多。还有些名宿捐出藏书,为此书馆特意新建了间房子,用来藏书。不扩充的大头还是阅览者们手抄的书籍。”

“按照书馆的规矩,交不起阅览费用的,只需要用书馆提供的笔墨纸张,为书馆工整地抄上几本书,经过校对确认合格之后,便能抵消借阅费用。甚至有些家中不差钱的,也参与进来,读书人们以此为雅事。”

“一般每部书,书馆里都会保留三五本,以供大家借阅,多余的部分,会被送到其他地方——有不少府县里有名望的读书人们,也效仿兴庆府,开上一家书馆,即造福桑梓,也显得当地文教有方,说出去很有面子。”

“这些新开的书馆,对于能够用于补充书籍,很是渴求,尤其是那些珍本孤本的复制品,收到书馆的馈赠之后,他们往往还会还礼,有书的回赠些书,产笔墨纸张的回赠些耗材,资金充沛的回赠些银钱作谢仪。”

“除此之外,书馆还联络各地,使钱购买那些馆


状态提示:300、无量功德汇聚之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