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苏谦吃完午饭之后便宣布告辞,凌皓便亲自起身将之送出门去,足足一刻钟之后才返回。
现在饭吃完了,也该做点正事了。
凌皓自然是准备先将苏谦交给他的四十九卷《礼记》来仔细查看一下有没有错漏的地方,同时心里也在盘算接下来该写什么。
有了,那就写《桃花源记》吧。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时至今日,凌皓依然能够完整背诵出它的正篇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不过比起这个,凌皓觉得自己还是以《桃花源记》为引子来编一本故事集要来得更实在,不然可能会有些人会怀疑自己想搞事情也说不定。
既然有桃花源,那就要有恶人谷,既然有恶人谷,那就要有武林盟主,既然有武林盟主,那就要有江湖……嗯,这个世界里可没有武侠小说啊,自己完全可以桃花源记为蓝本,写一本关于江湖和乱世的小说来。
嗯,这书可得起个好名字才有写下去的动力啊,比如《凡人江湖》就不错……
“公子,还有什么吩咐?”
“啊,蓉儿,你来帮我一起看看,这些书卷里有没有错漏的地方,我正准备把这四十九卷《礼记》传扬于全天下,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公子,奴婢不过区区一个下人,哪里会有什么好办法?”高蓉低眉顺目,一副人畜无害的柔顺模样。
她其实还挺喜欢凌皓这种恬淡性格的,很讨人喜欢,也不是那种喜欢招摇过市的公子哥……但是,自己这边搜集到的资料全都显示他只是个昏庸无能的纨绔子弟而已。
可是很奇怪的是,等自己现在见到了真人,完全就跟情报上所描述的丝毫不像,反而是自己和凌皓待久了,心里居然对他多了那么一丝丝的眷恋,这段时间没有被凌皓“宠幸”过,上次还耳闻目睹了凌皓和王玄清之间卿卿我我的情景……不知怎么的,自己竟然有些失落。
她隐隐感觉到,这才是凌皓最可怕的地方,这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纨绔子弟能够在无形之中降低所有人的警惕性,让所有人觉得他对别人没有威胁,然后他再突然出手扼住敌人的咽喉,将对方一击毙命这样的感觉……
局势似乎在无声无息之间正逐渐被凌皓所控制起来,高蓉发现自己的魅惑手段影响力开始逐渐减弱了,凌皓似乎对自己不太感冒了。
这不是她所期望的结果,但却是凌皓想要看到的结果。
高蓉不过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