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大明的工业革命>第一百八十四章 坑死东林党

闭目养神的徐光启,眼皮子也是忍不住抖了一下,刘汉儒这一句太阴损了。

崇祯看重西法党人,在于西法党人是朝堂的一股清流,与那些喜好钻营的蝇营狗苟官员不一样。

刘汉儒这一句话就把孙元化同流合污了,说他提出推广土豆就是为了钻营升官,这样与那些崇祯最痛恨的贪官污吏没什么两样。

一丘之貉,一路货色。

这句话倘若是放在平时,顶多就是孙元化调查不当,提出了错误建言,但是现在不一样。

一来,礼部侍郎的位子空了出来,急需一个德高望重的重臣,填补这个空缺。

二来,加派粮饷一直是朝廷最头疼的一件事,如果真能彻底解决这件事,甭说是一部侍郎了,就是一部尚书,皇帝都愿意给。

最要命的是,前任礼部侍郎是孙元化的恩师,按照朝廷约定俗成的惯例,孙元化担任礼部侍郎的机会,也就比其他各司郎中大一些。

刘汉儒说出的这句话,十有八九会让孙元化在崇祯心里,留下钻营的印象,几乎等同于毁了孙元化在皇帝心中高风亮节的好印象,心肠何等的歹毒。

官员们脸上的讥讽,因为这一句话,很快就变成了幸灾乐祸,心里也在暗暗钦佩刘汉儒的辩才。

真是了不得,一句话就毁了孙元化。

刘汉儒则是不留痕迹给顾侍郎拱了拱手,感谢侍郎给铺的路,日后一定备上一份厚礼去府上拜访。

顾侍郎抚摸着胡子,笑了笑。

孙元化抚摸渐渐花白的胡子,也是笑了笑,这些年不光是朱舜在一步步的成长,他在恩师的培养下,也成长了很多。

放在以前,孙元化这个时候肯定是气急败坏的着急解释,但是这种事越是解释,越是描的更黑。

等到东林党幸灾乐祸的忍不住笑出声的时候,孙元化抬起手里的象牙笏,不急不躁的说道:“倘若是把土豆变成土豆面粉,诸位大臣觉的,土豆能否当做主粮。”

东林党脸上的幸灾乐祸,瞬间僵在了脸上。

能,太能了。

只要土豆成了土豆面粉,老百姓都能把这种产量极高的主粮,做出花来。

崇祯坐的时间久了,微微弓着的身躯,猛的挺直,郑重的看向了孙元化,心里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如果真的像孙元化所说的那样,可以把土豆变成土豆面粉,就是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他崇祯也会因为这件事,成为史书上的有道明君。

因为把亩产二十石的土豆,变成主粮这件事,太过重大了,重大到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满朝文武似乎都被这个重磅消息砸晕了,一时之间全部哑口无言了,想要找出来一条反驳孙元化的理由,怎么也找不出来。

刘汉儒又是嗤笑了一声,甚至都笑出了声音,在安静的大殿之上显得格外的响亮:“哈哈,说你五体不勤,你还不相信。”

“你要是真能把全部的土豆变成面粉,本官甘愿去乡野当个庄稼汉.......”

话还没说完,刘汉儒赶紧把嘴给闭上了,有些得意忘形了,居然给对方留下了一个把柄。

不过想到磨坊的产量,刘汉儒没把这句无心之语放在心上,继续说道:“孙郎中可知道一个磨坊一个月能磨多少面粉。”

孙元化没有说话,示意刘汉儒你继续唱大戏。

刘汉儒其实在心里挺感谢孙元化的,他一个工部的郎中,哪里有吏部兵部两部的郎中话语重。

吏部是东林党最倚重的一部,兵部是军头们在朝廷的传声筒。

礼部侍郎怎么轮也轮不到他,平时也没有什么简在帝心的机会,只要今天好好的把握这一次的机会,不仅能在几位老尚书心里留下印象。

甚至有可能简在帝心。

刘汉儒想到这里,呼吸有些急促,但他把情绪控制的很好,没有表露出来一丝,等到满朝文武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就连皇上都在看他的时候。

刘汉儒不紧不慢的继续说道:“一台石磨一个月最多碾磨两万三千斤面粉,按照土豆的产量,也就是说一个月只能碾磨十二亩不到的土豆。”

“就算是按照十二亩计算,你可知道顺天府有多少耕地,单单是一个良乡县就有十万亩以上的耕地。”

“就按十万亩计算,一台石磨需要六百九十四年,才能碾磨完良乡县出产的土豆。”

刘汉儒突然笑了笑,满朝文武也是笑了,话到这里就不用多说了。

六百九十四年?再过九十四年,大殿内的官员也没有一个活着的,到那时大明王朝在不在还是问题。

崇祯看向这个刘汉儒的目光,果然不一样了,倒也是个人才,能够记住良乡县有多少耕地不说,还能这么快心算出所需要的数目。

最难得可贵的是,刘汉儒居然知道一台石磨一个月能够碾磨多少面粉,算是个能吏,比起其他满脑子肥肠的官员强多了。

孙元化面对满朝文武的嘲笑,还是淡然的笑了笑,一点也没因为这股强烈的压迫感,出现一丝的紧张或者局促:“刘郎中说的很在理,也是事实。”

“但是本官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如这样,刘郎中和本官一起建言,如果本官的建言最后成功了。”

“推广土豆的顺天府各县,建立研究土豆的县学。”

“如果不成功,朱大使已经答应了,只要不成功,他愿意把水力纺纱机、蒸汽机、飞梭织布机这些家学拿出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四章 坑死东林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