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四章冰火两重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既飞雪。”
哪怕鄯州已经属于大唐的国土,不属于胡地,然而,这里虽然没有八月飞雪漫天,然而进入九月中旬,但是自西伯利亚而来的寒流,却像刀子一样,扫荡着雪塬。
吐蕃的曲先城,已经被李世民正式更名为平蕃城,取意平定吐蕃之间,与平凉城的来历几乎如出一辙。
而薛仁贵通过这次大胜,获得了开国武功侯,封爵武功县,食邑四百户。这让薛仁贵从军官直接升为勋贵阶层。
不过,唐朝公爵似乎已经泛滥了,光国公就多达一百四十一个,至于各种侯爵多达六百余名。哪怕侯爵不如汉朝的军功侯值钱,但是对于薛仁贵来说,这也是质的突破,
同时这里是河源军下辖的第八座守捉城。经过三万余吐蕃俘虏一个多月的施工,原来的曲先城规模扩大了五倍有余,原本周不过五里的小城堡,已经变得方圆二十余里的大城,不亚于鄯城县县城。v更新最快/
平蕃城分为内外两城,原来的曲先内城,城墙并没有推倒,而是成为了内瓮城。城墙比原来加高了一丈有余。分为北南各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共计六道城门。
就在寒风呼啸,冰雪漫天的时候,平蕃城终于完成了施工。不仅工事完备,最重要的是,平蕃城装备了三十六具八牛弩以及四十二座拍杆,吐蕃人想要夺回平蕃城,注定会在城下撞得头破血流。
平蕃城最大的困难不是粮食,也不是饮水。饮水问题,早在修建城池之初,就被薛仁贵考虑到了,他利用井渠的方式,从唐古拉山山顶修建了一条长达四十余里的井渠,除非吐蕃人有能力把唐古拉山山顶积雪清除干净,否则平蕃城的水源无法断绝。
利用缴获的马匹,杨天保在得知薛仁贵夺取了曲先城后,就开始向曲先城运输粮食,其中十三万石黄豆,三万两千石麦子,一万三千石粟米,以及六千石大米,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运输到了平蕃城。
此时,平蕃城拥有存粮共计约十八万石粮食,足够十万大军吃用半年,就算河源军新军将士敞开肚皮吃,他们就算吃到粮食发霉,也不可能吃光。
但是,平蕃城最大的问题却是燃料,在曲先城附近,天然的树木稀少,想砍树也没有树可以砍,可是一旦冬季吐蕃兵马包围,城中的燃料却成了平蕃城所有人脖子上最大的枷锁。
好在鄯城县有煤矿,通过骡马从鄯城县向平蕃城运输,特别是蜂窝煤球,如果没有薛仁贵缴获的马匹,就算杨天保想完成运输也没有那么容易。
关键是,随着运输能力增加,从鄯城县到平蕃城,硬生生的踩出一条康庄大道,这条长约五百余里的路途上,杨天保让人建立了三十个驿站,不仅仅高效,而且运输速度相当快捷。
随着大量的物资、煤炭和武器装备运往平蕃城,此时的平蕃城已经已经成了唐军最前沿的物资存放基础,光煤炭就储存了三万多车,以每车可以装载一千块蜂窝煤球计算,此时平蕃城的煤炭,足够一万户百姓使用三年。
经济就是战争的基础,如果吐蕃真愿意采取消耗的方式,在平蕃城与唐军进行消耗作战,杨天保不介意用平蕃城跟吐蕃打打消耗战。
可别忘了,杨天保不是一个人,他有河源军,河源军身后是陇右都督府,而陇右都督府身后则是拥有三百多个州的v首发
顶着贞观八年的第一场雪,杨天保则是率领河源军军部,从鄯城县迁到了平蕃城。
与中原的落雪不一样,中原的落雪,总会让人一种有诗情画意的感觉,可是在高原上的雪,却仿佛像刀子一样。
狂风夹着雪粒子,吹在人的脸上,就是一道血口子,吹在耳朵上,马上就会失去知觉。
最关键的是,在如此风雪之下,人无法睁天眼睛。
好在杨天保手中拥有大量的布帛,他让人给将士们分发一尺宽的布帛,这种薄如蝉翼的布帛,直接蒙在眼睛上,既不用担心视线问题,同时也可以保护眼睛。
当然,这也是杨天保最无奈的事情。
谁让他不会发明玻璃,给全军将士装备一副护目镜呢?
行路难,这点苦难,对于杨天保来说,根本就不是事。
宽大的四轮马车房车行走在被车队压实的路面上,也感觉不到多少颠簸。密封不错的马车房车,燃烧着煤球火炉,里面穿着一层单衣,都不会感觉多少寒冷。
刘洎、杨天保和马周三人,围坐在马车里的案几边,中间放着一口铜火锅,这种火锅的制式与冰鉴的原理几乎一样,采取两层铜皮套装的样式,里层放着木炭,外层就可以把汤煮沸,用来涮羊肉,再美味不过了。
一只羊腿吃完,意犹未尽的三人,又让人开始切羊肉。现在这种天气,冻羊肉非常容易,把羊腿往车窗上一挂,不消半个时辰,就会把羊腿冻成冰块。拿着工匠的刨子,将羊肉刨好,放在汤里一涮,入口既化。
刘洎、马周和杨天保坐在马车里,一路随着骑兵缓缓前进。
也幸亏杨天保的准备充分,给将士们准备了好手套,让他们可以在冰天雪地中,可以自如的使用弓弩与枪矛。
直到接到朝廷的诏书,杨天保这才发现一直没有露面的陇右大都督府大都督居然是李靖,直到现在杨天保才发现,聪明如李靖,他还学习了自己,不仅仅学习河源新军的方式,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