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将尽之际,汾阳王郭子仪的第三子,如今郭家的执掌者郭,被加为太子詹事。
宣政殿朝堂之上,乌檀木盒开启,郭接过素绫纸的委任状,又前往少阳院接受太子与太子妃的会见。
储君与臣子的这次会见,带着些尘埃落定的轻松。
虽然太子李诵,起码表现得仍不知道告发延光的御史,乃由郭安排,但从他对于李升被贬的态度,以及对于囚在九仙门下的延光公主的态度来看,李诵乐于见到这桩宗室丑闻的曝光,反正他的储君地位并未受损。
一位头脑清明的太子,往往惶恐甚至反感自己有一位咄咄逼人的大长公主做岳母。瞧瞧汉武帝刘彻。
而郭做了太子詹事,李诵安心。
郭在朱篡据长安时的表现,简直和那位差点一头撞死在国子监门口的礼部尚书李揆一样,堪称忠良典范。而郭家在汾阳王死后,再无任何执掌藩镇军队或者神策军的可能,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则顺利地成为皇孙未来的正妃人选,这无疑使得郭成为太子詹事的不二人选。
一个有过往日功勋和近日忠诚的体面家族,失掉所有兵权后,最适合献出男女老少各种成员,来做大明宫中的摆设。
李诵因而松了一口气。
郭的到来,说明圣主对于少阳院的看法依然是稳妥的,不予有所动作的。李诵反正亦不会将郭当心腹,他是否与李谊有交,李诵并没有那么膈应。
同样的,熟稔庙堂风云的郭,心内石头也落了地。父亲郭子仪的最终归宿,朔方军的最终归宿,已足够让他大彻大悟。功臣周遭,皆是十面埋伏,只有真正断了对于军权的念想,愉快地领走太子詹事这般东宫尚书的总管型文职,才有可能避免武将末路断头颅的命运。
郭从正厅出来时,迎面与王叔文相遇。
这位东宫第一红人,忙躬身作揖行礼:“仆见过郭詹事。”
郭宽和地笑笑:“老夫何德何能,深沐圣眷如此,奈何老夫力薄,又常有疾,离抱着药罐子也就一步之遥了,比不得王侍读年壮才高。今后这少阳院的事务,到底还须你们多为太子出谋划策。”
王叔文又与郭寒暄了几句,恭送他出了少阳院,方转身去见太子。
棋室中,王叔文一面执棋落子,一面缓缓对李诵道:“殿下,韦执谊说过,此前普王要纳皇甫珩的姨妹作孺人时,曾央求郭公去圣上跟前做媒。没想到,普王竟与郭公也有往来。”
李诵道:“这有何奇怪,李谊靠安西军打了武亭川一役,虽是擅领,圣主却也赏赐了安西军。安西军乃郭昕麾下,这如今郭家唯一孤悬海外的武将,去岁得了恁大的风光,郭家,能不感激普王?”
李诵说着,将伸向棋盘的手又缩了回来,拇指与食指捏着蓝色的琉璃棋子,微蹙双眉,沉吟道:“郭是太子宾客,普王便偏要郭为他做媒,在圣主面前倒显得与寡人浑无罅隙一般。延光坐事,他又装腔作势去为她求情,还让自己的孺人隔三岔五就去冷宫探望延光。普王素来心机诡诈,最爱故作磊落之气,唉,偏偏圣主吃他这一套。”
王叔文道:“殿下,普王纳宋氏做孺人,显然是看中她姐夫手中那点神策军,就算圣主春秋正盛、普王是在从长计议,殿下也不可掉以轻心。”
李诵冷笑一声,压低了声音,口吻却是讥诮的:“你以为我不想结交武将?我敢吗?”
王叔文仍平心静气道:“故唐安公主的小郡主,如今由殿下抚养,而小郡主已被圣主许给西平郡王李晟的幼子李,殿下与李晟做了儿女亲家,又与郭暧做了儿女亲家,足见圣主对殿下是用了心的。殿下素来宽厚谨慎,方才那样的气话,仆一定不会再听到。”
李诵回过神来,讪讪一笑:“寡人幸得有君相伴左右。”
又带了商议之色问王叔文:“圣主对寡人固然不吝恩眷,但正如你方才说的,寡人窃不可对普王放松警惕。太子妃萧氏,已没了娘家之势,寡人对她虽有共患难的旧情,至多也就是留着她嫡妻的名份,令她好好抚养淳儿、绾儿和阿莘。少阳院中,还是要再进几个朝中重臣之女。”
王叔文道:“我倒想到一人。郭子仪婿、端王傅吴仲孺的女儿。”
……
郭回到昌明坊宅中,将将更完衣歇下喝了口茶,长子郭钢求见。
郭主动问道:“眼看就是重阳节了,你怎地还不回灵州?杜希全不指望你在边境建功立业,可你这僚佐,也不能白吃他镇上的粮饷呐。”
郭钢卑顺地回答父亲:“儿原本这几日就当启程,但恰有一桩大事,急着来禀报父亲。普王殿下自陕州回到是,他想求娶表妹映鸾做正妃。”
郭闻言,张着嘴巴,有些发怔。
李谊相中了吴仲孺的女儿?
这,是福是祸?
郭一时绞住了神思,眯着眼,看着儿子。
郭钢仍是一副老实迂直、脑子仿佛不够用的模样,讷讷道:“普王说,满朝文武,他就觉得我们郭家的人,教他放心。”
郭暗暗哼了一声。这普王哪里是看中了你表妹,他是看中了你姑父的豪阔吧。
但这话毕竟稍显悖逆,不好直接说与儿子听。
郭钢瞄着父亲的脸色,继续惴惴道:“阿爷,普王道是他已去城南拜访了升平公主,因想着除了圣主,升平公主是最疼他的,他便想请升平公主做媒。但您如今乃郭家尊长,故而先要听听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