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黄得功真的反对新朝,如果他真的想拥立复隆皇帝的儿子,肯定不敢只带这么点人马进京,若是永王翻脸他根本就不可能活着离开京城。
黄得功并没有带着大军“匡扶正统”,永王也没有趁机扣留他,反而大加赏赐,完全就是一副君臣和睦的情形。
随着黄得功正式宣布效忠,新朝最大的隐患在无声无息间就消于无形之中了。
所有人都忍不住的松了一口气,黄得功就这么低头服软了?
就这么接受了现实?
这幅情形不要说是江南百姓没有想到,连张启阳都深感意外。
永王若是想稳住局势,于黄得功之间必有一战,所以他才会急急吼吼的调动大军,摆出一副三面合围黄得功的架势,其实就是为了给永王站台,就是逼迫黄得功就范。
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毅勇军的主力还没有开赴过去,永王就已经把黄得功摆平了。
现如今,张启阳的面前就摆着一份黄得功派人送过来的书信。
张启阳和黄得功这二人,虽然都是大明朝的臣子,其实全都是地方实力派,唯一的区别就是张启阳远比黄得功更加强大,除此之外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二人素无私交,唯一一点可以谈得上是“交情”的东西,则是湖广之战的时候,黄得功的水军曾经配合毅勇军作战,算是有那么一段“共同战斗”的经历,但也就仅仅如此而已。
从本质上看,随着复隆皇帝的驾崩,在继承者的问题上,张启阳和黄得功之间是绝对的敌对关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不是那点小小的交情可以掩盖的。
但是现在,黄得功却派人给张启阳送来了一封书信。
这封信虽然是黄得功派人送过来的,但纸面上的内容却和黄得功没有任何关系: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书信,而是一道诏书。
是永王给黄得功的诏书。
这道诏书出自永王之手,由叶黥带给黄得功,然后黄得功又直接把原件儿转给张启阳。
诏书和张启阳没有一文钱的关系,却不远千里送到了他的面前。
看着这份诏书,张启阳沉默良久。
过了很久,旁边的金丝雀才幽幽的说道:“永王不愧是老爷的学生,这份胸襟和气度……让人折服!”
为了争夺帝位,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代价,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父子相反兄弟反目的事情,遍布于史书之上,早就不新鲜了。
但诏书上的内容,却足以让唐宗宋祖之辈汗颜的无地自容,仅凭诏书上的那几句,就足以让永王成为千古帝王。
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份退位诏书。
永王还没有正式登基,虽然已经开始履行皇帝的职责,但却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皇帝名分。
在正式的登基大典之前,还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皇帝。
就是这位还没有正式登基的皇帝,已经拟好了一份退位诏书:“……朕无功无德,何以继承大统?唯先皇托付,勉而任之……成皇帝之高风亮节,朕切知亦,实我天下计,而非朕为帝选……先皇子嗣方为正统,复隆二十二年始,朕必退位以尊新主,此誓人神共鉴,若有违者刀斧加身不入祖祠!”
看似轻飘飘的几句话,其实真的比泰山还重,因为这是新皇帝的誓言对于一位帝王而言,死后不入祖坟是比“刀斧加身”要严重百倍的誓言,而且这道诏书一旦公布,全天下人都会知道。
若是十三年之后他不主动退位的话,立刻就会成为食言自肥之人,会被全天下唾骂千年。
张启阳终于明白了,明白了黄得功为什么会以闪电般的速度低头宣布向新皇帝效忠,就是因为这样的一道退位诏书。
在做皇帝之前,一定会拼命的想要继承大位,做了皇帝之后还会想方设法的长久下去,这是所有人的通病和共同心理,毕竟皇位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让人无法拒绝的地步。
只有永王,在还没有正式登基的情况下,就已经想到了退位,简直旷古未有,堪称千古一帝。
这道诏书一旦公布,永王就再也没有反悔的可能了。
他必须按照自己的誓言去做,十三年后把皇位让给自己的侄子。
在大明朝的历史上,只有叔叔抢侄子皇位的,却从未见过主动让位给侄子的,历朝历代都闻所未闻,简直惊世骇俗!
其实,完全依靠武力,就可以压服黄得功,毕竟永王是出自新华军校,张启阳一定会全力支持他,甚至不惜一战。
永王这么做,看似毫无必要,其实却很有必要,而且只有张启阳可以理解,甚至理解的非常深刻。
永王这不仅仅只是为了稳住黄得功和其他的地方实力派,这么做的本质完全不是出于皇位安稳的考虑,甚至和皇位无关,而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
只要这道诏书一下,黄得功就不再是敌人,而是极大的助力,必然会死心塌地的效忠朝廷。
不仅可以避免一场大规模的南北内战,还能集合起所有可以集合的资源,为了“我族长兴”这个最终目标服务。
不能让繁华富庶的江南卷入战火,更不能因为皇位而起内战,而是要把所有的资源用在他认为正确的方向上。
张启阳已经开始展露出明显的对外战争迹象,他的耳目已经扩展到了万里之外的西域,并且在事实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