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回到了长安之后,开始着手安排他离开雍州之后,当地的善后事宜了。
魏延的军队肯定是驻扎在冯翊郡,用来防备并州的曹魏军,这个是无法改变的。
邓艾的军队继续驻扎在潼关,以应对曹魏的洛阳和河东郡方面的强敌,这个也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改变的是,刘禅为了慎重起见,还是从陆逊的军队里面抽调出了四千人过去支援邓艾。
邓艾的人马原本过去潼关的时候就有八千人之众,经过数月与曹真大军的鏖战,损失了足有三四千人之多。但是他们凭借着极其险要的城防,最终还是将曹真的人马逼退。所以,刘禅的这次派兵增援,无非就是给邓艾补充原本损失的人马而已。
然后,进入三辅地区的高时黎、治元多、伊健达和李胜元等人的骑兵队,显然不太适合继续停留在那里了。毕竟,长安三辅曾经是汉人的政治权力中心地带,若是驻扎有太多羌胡人的部队的话,民心上面显然很难接受。
何况,现在雍凉境内各方的势力来看,羌胡人其实不会比汉人弱小。长安三辅地区若是驻扎了那么多的羌胡骑兵,也会让汉人产生恐惧。
而且,高时黎和治元多方面关系一直都不是很好,双方之间若是没有刘禅给压制着,到时候就可能爆发不可预估的冲突,危害的也就只有本来还没有完全归心的三辅百姓。
所以,一切为了安抚民意,刘禅随即向所有羌胡的部队发出了征调令:着令高时黎的人马详细,走蒲坂的铁索桥,进入冯翊郡,加入魏延的麾下听用。
应该说,刘禅的这个征调令从某种程度上面讲,是有现实的必要性的。魏延的麾下一直没有配备骑兵队,所以在跟曹魏军作战的时候,就会处于很不利的境地。如今给他们配备高时黎的军队,倒是很符合时宜。
而且,此时高时黎还在临晋养伤,他的部队过去那边正好很合适。
李胜元的部队则是进入襄阳郡,到关兴的麾下听用。
治元多和伊健达等人的部队,则是进入凉州,到马岱的麾下听用。
这样一来,羌胡人的三支重要力量,就被刘禅各自打发出去,团体力量也被削弱的很多,应该不会再起什么风浪了。
刘禅这样做只是完全出于一种现实需要的考虑,毕竟如同刘禅的观念之中一再强调的那样,军队是一种可怕的暴力工具,可以用来对付外敌,但是也同样可以用来对付自己。他们可以对外敌残忍,但是更加容易对自己的国民残忍。
所以,军队可能对国家造成的危害,一定要做好最为完备的预防。否则的话,到时候一旦出事,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没有人可以轻易阻止得了。政治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手里掌握有可以随意使用的军事力量!
然后,刘禅随即向丞相府下书,提议胜任一直在襄阳郡帮助关兴参赞军务的侍中赵俨,出任在魏延出任了冯翊郡太守后,职位出现空缺的汉中太守之职。
丞相府经过商议后,在一个月之后同意了刘禅对赵俨的任命。
同时,刘禅也向大司马府衙下书。
大司马府衙,其实跟丞相府是合并在一起办公的,二者现在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刘禅这次则是准备让大司马董和,将大司马府衙和丞相府区分开去,自己独立去开府,所需要的司职人员,由丞相府和尚书台兵曹尚书一起商议决定。
刘禅这次的用意是,一方面用大司马府独立出来的契机,分去诸葛亮的丞相府的一部分权力。否则的话,大丞相的权力实在是太过巨大。
诸葛亮虽然忠心耿耿,但是他也不可能永远不死,权力就是权力,人就是人,制度就是制度,制度的确立永远比人要重要,绝对不能够因为一个人的杰出,就可以赋予超乎常规的权力。这种思想国人一定感觉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大家经常干这事,但是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在这方面吃亏还少吗?
制度比人重要,权力必须得到制衡,这样的政治性原则,刘禅觉得有必要开始确立起来了。
不过,对于这样的安排,丞相府可能会感觉很难接受吧。刘禅还是会给予理解的,所以,大司马府独立出去之后,董和的府衙不再留在成都。
刘禅给董和选定了两个预订的地方。
第一个是长安,那里是曾经的大汉国都,政治上面意义非常深远。而且,大司马府迁过去那边,也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标志着大汉国的统治,终于回到了原来的正统地位,让蜀汉政权的声势可以得到提高。
而且,长安距离成都也不是特别远,在处理事务上面跟成都的交流比较容易。这确实是个不小的优势。
刘禅选定的第二个驻地,便是江陵城了。
应该说,江陵城在如今蜀汉境内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
它的北面是襄阳郡和襄水可以保护它,西面就是关中地区,南面则是益州,东面则是扬州,可以说说是处于蜀汉的中心位置,可以沟通四方的最佳地点。血剑吟
所以,刘禅的这个做法,确实可以堵住成都的高官们的嘴巴,让他们无法再在财政上面大做文章。
但是即使如此,这样重大的事情关系国本的问题,不可能轻易被通过。
商议了一个月时间之后,刘禅做出了妥协,丞相府和其他所有机构留在成都,唯有法正的尚书台乃是皇帝的直属机构,跟着皇帝迁移到江陵城。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