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和林前对于王志的显摆十分不满,想找机会再次报复王志。于是,以前从来不光顾林前蕃薯稀粥店的李非,开始频繁地出入林前的店,名为消费,实为商量报复王志的事情。
但是,多次到林前蕃薯稀粥店后,李非开始感觉到林前的浅薄。他总觉得李非的浅薄,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他在店里要了一碗蕃薯稀粥,慢慢品尝,细细梳理,终于理出了些头绪,便跟林前谈了起来。
李非说:“我说怎么老觉得不对劲,原来是你太守旧了,不懂得跟上形势的发展。”
林前疑惑起来:“何以见得呀?”
李非说:“前一两年,大家是喜欢喝蕃薯稀粥,开店也没错。但现在我觉得人们更加喜欢吃面条,所谓吃香的、喝辣的,哪有开个蕃薯稀粥店也不懂得应变的?”
“那你认为我该怎样应变呢?”林前不服地说。
“你看看那个王志,人家从省城搬过来多少新鲜的东西?你也不去学学人家。”李非又说。
“哈哈!真是好笑了,”林前怼着李非,“你不是很讨厌王志的吗?今天怎么还要我向他学习了?”
“这是两码事,”李非顿了顿说,“人家的生意可以学,但人品不能学。”
有时候还真奇怪,所谓“说曹操,曹操到”,偏偏在李非说着王志的时候,王志开着车经过这个路段,便下车来到蕃薯稀粥店,看也没有看李非和林前一眼,便选了个座位坐下来了。林前当然将王志当作客人招待,忙着上前问需要大碗的还是小碗的蕃薯稀粥。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王志开口便说:“你别光给我上蕃薯稀粥,来一碗猪红汤吧。”
“猪红汤?”林前摇了摇头,“我这没有猪红汤。”
“哈?好笑了,”王志用嘲笑的口吻说道,“你一个杀猪佬,每天都在杀猪、卖猪肉,怎么就没有猪红汤?”
林前不好意思地低头而笑,说道:“猪红都当便宜货,留给猪的主人或者送人了。”
“都说嘛,你这笨猪”,王志又嘲笑般地说,“这种头脑,还老想发财呢!”说完,便起身准备离去。
林前倒急了,破口大骂起来:“你说谁呢,谁是猪呢?”说完便上前,作出一副要揍人的架势。
李非见状,急忙上前,拦住林前说:“你怎么这么鲁莽呀?他教你做生意呢,你还揍人家?!”
林前放下了已经举起的拳头。而王志则扭头,朝着李非的方向,说道:“倒还有个不算笨的猪!”说完,便走出店门,离开了。
王志离开后,林前余怒未消,愤愤不平地埋怨李非:“你不是要报仇的吗?你看看那小子猖狂的狗样,你竟然咽得下这等恶气?”
李非说:“哈哈,他说出了我苦思冥想说不出的话,多谢他还来不及呢,干嘛要揍他?”
林前听了李非的话,开始平静下来,缓缓地跟李非说:“你苦思冥想些啥来着?他说啥来着?我怎么不知道?”
李非说:“他教你,不要只做单一的什么蕃薯稀粥了。你也可以卖些猪红汤之类的了。这叫多种经营吧。”
林前似懂非懂地,连声“哦、哦”地回答着。
经过王志、李非的点拨,林前尝试将“蕃薯稀粥店”改造成“美味杂食店”。其中最先增加的品种,便是“猪红汤”、“炒猪红”,还利用自己杀猪佬的取材便利,增加了“猪红瘦内粥”、“猪红韭菜粥”等品种。
南粤大地,人们自古喜欢说吉利的话语,一些不吉利的词语,也会使用其他吉利的进行取代。通常会将“猪血”称为“猪红”,将“猪舌”叫做“猪脷”,“猪肝”称为“猪润”,“丝瓜”叫做“胜瓜”,“空屋”称为“吉屋”。
林前在做猪红汤的时候,或配以紫苏、薄荷等农家佐料,或引进篝火、铁板等先进烹饪技术,千方百计做得美味、可口,适合山里人对美味、美食的追求。此外,还主动简化烹制流程,尽量节约材料和工作量。
林前的尝试,在开业的第一天就取得了巨大成功。许多过往的人都来品尝既新鲜又美味的“猪红系列”。从第二天开始,更是引来无数食客,供不应求。男女老少,山里山外,无数的人慕名前来,有的人还带来餐具,打包回去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品尝。
在林前美味杂食店周围,最常听见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每次经过这间店,都会买碗猪红汤喝。”
由于前来品尝的人实在太多了,工作量大,不出数天功夫,林前一个人便撑不下去了。他在店外贴了一张招工启示,当天前来应招的人便挤破了整个店。同时,他还仔细地考察了周边环境,打算继续扩大店面,买多几张桌椅板凳,供更多的食客前来品尝。
林前经营美味杂食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赚钱越来越多,不出半年,便远近闻名。临江县县城自不必说,连省城的记者都闻风而动,专程搭车赶来采访林前。
记者来采访林前的消息,在山区成为爆炸性新闻。从县里到周围的公社、村庄,大家都疯狂地传说着猪红店的生意,说什么惊动南粤,上面专门派人来品尝之类的。
记者来的那天,也不知道谁走漏的消息,王志、李非纷纷前来看热闹。林前的美味杂食店,就像迎接新年一样,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井井有条,也不知道谁捧来了两盆鲜花置于店门前,使美味杂食店成为当时山区农村最为耀眼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