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负责的音像公司很快成立了,由于音像公司是赶着悄悄兴起的港台风潮成立的,因此还来不及建设办公地点便紧张地开始了运作,只好将办公地点临时安排在服装厂的其中一个楼层。
陈倩专程赶到经济特区,为音像公司揭幕剪彩。
琴音虽然离开了服装厂,但实际上还是与杨韵、杨艳姐妹同在一栋楼上班工作,只是从事的业务和隶属关系改变了而已。
也许是在省城饭馆勾引陈来的事情败露了,又或许是担心琴音将这等丑事告诉妹妹杨艳的缘故,杨韵有事没事总喜欢往琴音的办公室跑。杨韵说得最多的,就是澄清自己,说什么其实她一点儿都不喜欢陈来,其实她理想的爱情是嫁到国外之类的。
至于杨韵喜欢不喜欢陈来,经过一段日子的洗涮,其实琴音已经根本不在乎了。琴音感兴趣的,就是杨韵说的嫁到外国去的言论。因为在琴音心里,即使琴咪是否婚嫁还不可知,但姐姐琴咪已经出国却是事实,这就是嫁到国外的人。
早在几年前,琴音在省城打工的时候便见到许多外国人,还与陈来一起学习外语,以便和外国人打交道。而如今,杨韵说起嫁到外国,琴音才突然想起来,其实杨韵、杨艳一直都在学习外语,即使是在大学时期,姐妹俩都不曾停止过学习外语。
经济特区的“外语热”一点也不逊色于省城。当时,许多青年人成立了外语爱好者协会,聚集到一起学习中央广播电台的“folloe”(跟我学),还互相传阅《英语900句》、《新概念英语》等等外语工具书。杨韵、杨艳姐妹是这些学习者的积极分子。
杨艳常常动员琴音加入到外语爱好者协会。琴音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从大学时期开始,琴音和胡娜、杨艳便是互相向对方介绍协会的,谁喜欢什么,加入了什么协会,总会动员另外两人一起加入。这都已经成为惯例了,不足为怪。但由于音像公司刚刚起步,琴音忙于事务,并没有太在意杨艳的话。
杨艳见琴音不为所动,却有些急了,赶忙推介说,现在这些外语教学节目跟大学时期的学习可完全不同呀。现在的外语学习节目是以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方式,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语法英语”和“哑巴英语”,一开播便红遍全国。
这年头,与杨韵、杨艳一样学习外语的人还真不少,究竟有多少青年人在收听广播外语节目、有多少青年人聚在图书馆收看外语节目,确实令人难以估计。就连刚刚建成的人民公园,还专门设立了“外语角”,闻名于青年男女,每到周末是人山人海。这个年代的经济特区,就好像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外国语大学。连学外语用的收音机、录音机都成了紧俏商品。
突然某一天,杨艳跑到琴音办公室,用十分羡慕的语气告诉琴音,“你知道吗?听说胡娜考上托福了。”
托福?其实琴音对这个词汇早有耳闻,经济特区也不知何时开始,早已经举办了托福考试,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申请到美国、加拿大等国留学而设置的、必须通过的一种英语水平测试。
“托福”是许多青年人整天挂在嘴上的一个词汇。陈倩、杨韵姐妹也不例外。在几个女人小聚的时候,陈倩告诉她们说,最早的托福在大陆还没办法考,必须到香港才能参加考试。
杨韵说:“大家都为了学外语,都为了准备考托福,为了出去。”
“啊?”陈倩故作惊讶起来,“你们学习外语难道不是为了开拓市场,难道只是为了将来能够离开我们公司,嫁到外国去吗?”
“嫁出去?”琴音抿嘴而笑,“难道外国人就那么好,值得你们如此辛苦,就为了这么嫁出去么?”
“你小看我们么?你自己没能嫁出去,不代表我们不能。”杨韵用坚定的语气说道。
“哎呀,人心思变呀!”陈倩无奈地感叹说,“你们一个个地尽管想着嫁外国,那我这服装厂还做不做下去呀!”
杨艳听了陈倩的话,突然得到什么启示似的,提议说:“能能成功嫁给老外的人,一般是公派留学,或者是出国考察的人。留学是不可能的了,要么服装厂派我们出国考察吧。”
陈倩听了杨艳的话,没有回答,只是报以微笑。她知道,在这个年代,能够被公派出国留学,那是十分令人羡慕的事情。公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在国外工作学习期间,不仅可以领取固定的生活补助,回国时还能够购买比国内更好的商品。例如,彩电、冰箱、洗衣机、音箱、四喇叭收录机、手表等等。都是全进口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国内买不到的。
陈倩将自己想到的告诉了琴音。
琴音语惊四座地说道:“算了,你们都嫁出去吧,等你们都嫁出去了,我在国内建立一家电器公司,将你们想买的东西都生产出来,让你们后悔。”
陈倩十分赞赏琴音的话,她形容说:“现在,似乎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认为只要去了外国,就能赚到钱。”
接着,陈倩开导杨韵、杨艳姐妹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都没有出过国,也许不了解国外生活的真实情况。听说我们在外国打工就是做送货上门做服务员,还有的是在俱乐部做陪酒女。大家想想,囊中羞涩,举目无亲,只身一人闯荡天下所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杨韵、杨艳都用半信半疑的眼光看着陈倩,杨韵说道:“你可别为了将我们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