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和杨艳在经济特区有一个月的实习期,恰逢杨韵对企业进行改革,便跟着杨韵见习企业的改革。香港投资老板陈倩把在经济特区投资兴建的一家服装厂交给杨韵管理,但又担心杨韵年轻气盛、工厂改革方面操之过急,便又派了一名叫权叔的中年人来监管杨韵。
话说当年陈倩在经济特区考察投资项目和选址的时候,杨韵的见识、胆略和改革进取精神就深深地触动了她。那一年,经受过农村艰苦生活历练,又刚刚大学毕业的杨韵,最熟悉的事情莫过于田间地头的青蛙,青蛙只有走向广阔的田野,才不会被人轻易抓来吃掉,井底之蛙是很容易被围困和吃掉的。这种理念,让她洞察了人在视野面前一定要站得高,患得患失和自我封闭只能等待和观望,错失良机。这种体悟,让她每时每刻都表现出进取、无畏与担当的朝气。
杨韵成为陈倩服装厂的负责人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临近海边的位置建设一间厂房。杨韵向陈倩讲述了临海可以充分利用海陆空三种运输方式、减少运输中转成本的想法。陈倩说:“作为港资企业,你们不必按照大陆传统的经营模式,思想可以解放一点,胆子可以大一点,办法可以多一点,步子可以快一点”。
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和尝试,杨韵还是不敢将步子迈得太快。有一天,杨韵专程到香港,带了一份经济特区工业区的地图让陈倩过目选址,陈倩在工业区临海位置划了一道线,准备买下大片的工业区地盘都给杨韵建厂。
杨韵对陈倩说:“我们只要一块地建厂房,在经济特区建服装厂、搞外贸是一场试验,万一出现闪失,会给整个企业造成不利影响,责任十分重大。”
陈倩问道:“你的意思是,只想要一块小地方建个厂子,搞点试验,探索一下改革开放未来的经济走向?”
杨韵点了点头。
杨韵不敢要太大的地方,于是陈倩改变了计划,只买下了数百平方米的土地建了厂房。这,成了杨韵一直耿耿于怀的憾事,她常常想着:都改革开放了,陈倩明明想建一间大厂的,却因为自己的谨小慎微,而变成了小厂。杨韵常常暗暗地自责自己:“胆子太小了!”
不久,在经济特区工业区临海的一角,陈倩的服装厂正式破土动工,一个代表着改革开放方向的新兴服装厂拔地而起。随着服装厂的兴建,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推动了一个时代记忆的发展。
但是,万事开头难。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社会的封闭、习惯思维的顽固都意味着杨韵不可能一帆风顺。
而此时,琴音、杨艳恰好到服装厂来实习。杨韵便征求了琴音、杨艳对工厂改革的意见。其实,说是征求意见,倒不如说杨韵从琴音、杨艳那里取得了壮胆和动力。
杨韵告诉琴音和杨艳,陈倩的服装厂在经济特区投产后,招收了一批工人。但工人们干劲不高,每人每天八小时制衣三五件。一个季度下来,任务完成进展缓慢。
杨韵着急,便问琴音和杨艳:“你们大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
杨艳说道:“当然是为了学知识,不求人啦。”
琴音则轻松地说道:“如果有奖学金的话,大家都会努力。”
杨韵若有所思地反问:“奖学金?”见琴音、杨艳都表示同意,杨韵继续说道,“那么,我们也可以搞个奖励制度,奖励制衣任务完成得好的人,估计工人们也会更加努力工作吧!”
琴音和杨艳都不约而同地说:“对呀!为什么不试试呢?”
“试试就试试!”杨韵斩钉截铁地说。
当晚,琴音、杨艳便跟着杨韵加班加点地赶工作。她们起草了实行制衣奖励制度的意见,起草完成后,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又进行讨论,生怕出现一个错别字。
三天后,一份由琴音起草,杨艳校对,杨韵签发的实行制衣奖励制度的意见便张贴到服装厂的大门口。那天开工前,杨韵代表服装厂进行了简短的动员,说是为了加快服装厂的工作进度,决定开始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即完成每天十件定额,每件奖二分钱,超额每件奖四分。琴音、杨艳带头拼命地鼓掌,工人们也都热烈地鼓掌。
说来也真奇怪,就这么一个奖励制度,却激起了工人们的无限热情。此后,工人们干劲大增,一般每人每个工作日制衣达十五至二十件,干劲大的甚至达三十,可领奖金好几元钱。
好事多磨,这个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很快被权叔勒令停止,理由是有人向权叔反映,说杨韵找了两个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纸上谈兵,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有滥发奖金的偏向。作为监管杨韵的高管,权叔理所当然进行了纠正。奖金撤下了,制衣量也跟着下降了。
杨韵气急,拍案而起。她专门打电话向陈倩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希望陈倩支持她的奖励制度。
陈倩回答说:“先缓一缓吧,其实我也不太了解这种改革到底行不行得通。”
如何替自己辩护呢?杨韵又找来琴音、杨艳商量对策。
琴音当过公社和大学播音员的经历,自然想到了广播和报纸。她向杨韵建议,找新闻媒体试一试。
“试试就试试!”杨韵还是那句话。
杨韵请来刚刚成立的特区的报社记者。记者在采访了杨韵、琴音和权叔后,从杨韵和权叔的不同观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