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的说法,一时间让赵云很难接受,他冷笑道:“庞统!你刚刚背弃旧主,就在我面前如此诋毁皇叔,你究竟居心何在?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庞统笑了:“子龙!我并非是在诋毁刘备,不过是据实相告罢了,恰恰相反,能把“仁义”当成自己的武器,这正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我如果瞧不上刘备,当初就不会答应辅佐他了。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夺取益州的计划失败后,刘备已经陷入了强敌环伺的困境,东面是稳固江东多年的孙权,南面是日益崛起的刘循,西面和北面则是雄霸中原的曹操,荆州是四战之地,刘备又是四面树敌,局势很难扭转。况且,我和你都是被刘循所擒,本来就没有多少选择的机会。”
刘备的处境,赵云也深感忧虑,他久久默然无语,哪怕已经不在刘备身边,赵云依然替刘备担忧。
过了一会,赵云直视着庞统,愤愤的说:“皇叔心怀天下,仁义爱民,所作所为完全是发乎本心,你却说他把仁义当成武器,纯属是恶意中伤。”
庞统轻叹了一声,“子龙!古往今来,以仁义之名最后成就霸业的,屈指可数,就拿那宋襄公来说,面对敌人大举来犯,却不忍半渡而击,不仅坐失良机,也害的霸业付之东流。刘备刚开始的时候,心怀天下,四处征剿黄巾,平定暴乱,在安溪县也的确爱民如子,秋毫不犯。我相信那时候的刘备,是绝对发乎内心的仁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坚、曹操这些当年跟刘备一起讨伐黄巾的豪杰,一个个迅速崛起,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而刘备始终恪守仁义之名,却连个栖身之地都没有,一直四处漂泊,疲于奔命。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刘备不得不做出改变。”
赵云虽说对庞统有些不满,可他还是听的很认真,他的内心非常矛盾,既认为庞统是在诋毁刘备,却也知道庞统是名士,绝不会信口胡诌。
庞统站起身来,在屋中慢慢踱步,一边走,一边说,“曹操杀过名士,杀过有功的臣僚,也曾对无辜的百姓大开杀戒,这些事情刘备都没有做过,说刘备是仁者,也算名副其实。可这世上压根就没有无缘无故的仁慈。刘备北海救孔融,徐州助陶谦,在赢得了贤名的同时,刘备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陶谦三让徐州,孔融也曾极力推荐过刘备,那时的的刘备一无所有,正是因为帮助了孔融和陶谦,才让他被世人所关注。”
“去徐州的时候,刘备向公孙瓒借调了数千人马,还特意让子龙一起随行,到了徐州后,刘备做的第一件事,子龙可还记得?”
赵云马上回道:“当然是整军备战了。”
庞统摇了摇头,“不是整军备战,而是向陶谦借兵,其实根本不算借,而是要!陶谦有求于刘备,没理由拒绝,给了刘备四千丹阳兵。”
赵云的眉头顿时一皱,刘备在他心中,一直是完美的,由不得别人说刘备半句坏话。
赵云仔细回忆了一下,反驳道:“那些丹阳兵是陶谦主动送给主公的,陶谦担心我们兵力不足,特意拨一部分丹阳兵给皇叔调用。”
庞统深深的看了赵云一眼,无奈的说道:“子龙!你的心太实了,那我问你,那一次,刘备和曹操并未交手,曹操因为吕布突然偷袭兖州,主动退兵,那事后,刘备把兵马还给陶谦了没有?”
赵云道:“这我就不知道了,事后我便离开了。”
“没有!”庞统加重语气,从嘴里吐出两个字。
见赵云愈发不悦,庞统补充道:“你也不用生气,我没有诋毁刘备,换做是我,也会这么做的!”
“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一再婉言谢绝,并非是他不想要徐州,而是碍于脸面,怕有损自己的名声。领了徐州牧之后,刘备投桃报李,马上表奏孔融为青州刺史,那时公孙瓒和袁绍正忙于争夺冀州,两家打的不可开交,公孙瓒任命田楷为青州刺史,刘备让孔融也做青州刺史,摆明了是要站在公孙瓒对立的一面。之前刘备寄人篱下,公孙瓒没少给予照拂,先让刘备做了平原令,后来提升为平原相,刘备前往徐州帮助陶谦时,公孙瓒也借给了刘备数千人马,也把子龙借给了刘备,按说即便公孙瓒再有不对的地方,可他毕竟对刘备有情有义,两人还曾师出同门,可刘备却没有丝毫念惜旧情。因为刘备很清楚,帮助公孙瓒,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好处,甚至会把自己拉下水,拖进险境。”
庞统又道:“陶谦病逝前把两个儿子托付给刘备,子龙!你知道陶商和陶应现在何处吗?”
赵云摇了摇头,“不知!”
庞统叹了口气,“没有人知道,恐怕不是死于战乱,便是流落他乡了,刘备丢了徐州,连妻儿尚且顾不上,哪有心思理会那两个人的生死呢。”
公孙瓒不是袁绍的对手,当时没人敢得罪袁绍,即便是曹操也不例外,所有刘备果断的舍弃了公孙瓒。
陶谦可以给刘备提供栖身之地,可以“三让徐州”,可陶商、陶应却一无所有,刘备犯不上为他们两个拼命。
庞统再次申明:“刘备是枭雄,如果我一早辅佐他,也会支持他这么做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刘备出兵帮公孙瓒,或者在徐州沦陷的时候,为了保护陶商、陶应跟曹操拼命,也不是明智的举动,接下来,咱们再说刘琦。”
“刘琦?”
赵云疑惑道:“刘琦又怎么了?”
庞统脸上露出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