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终将浮名归黄土(三)
刘邦听说项羽大军已经西进,吓得立刻从床上蹦起,问道:“为之奈何?”
张良道:“大王如今坐拥十万之众,各城池亦有不少兵力,又何必担忧过甚呢?”
听了张良的话,刘邦这才放心不少,刘邦问道:“辟非既然已经拿下会稽郡,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应该调整部署了?”
张良正要说话,陈平来到,说项王派使者来了,如今人已经安排在驿馆中。
刘邦奇怪道:“项王不都是一言不合便拔刀的吗?怎么突然想到派遣使者来?”
刘邦携张良、陈平一起来到驿馆。
项王派出主使名叫武涉。待续礼毕,刘邦设宴款待武涉等一行人,问道:“项王派使者前来,所为何事啊?”
“特来请和。”
刘邦听了大喜,竟站了起来:“什么?楚使此言当真?”
刘邦是真高兴啊。他的确是被项羽打怕了,如今项羽主动向他请和,焉能不喜?
刘邦随即注意到了自己的失态,随即坐回位置上,道:“既是请和?项王可有什么要求吗?”
武涉道:“项王请和,是为天下苍生着想,并无别的要求。汉国与楚国以鸿沟为界,如何?”
刘邦大喜啊,项羽这是难得的让步啊。只要以鸿沟为界,那鸿沟以西,都是他刘邦的底盘,此时关中困苦,若是能多一点休养生息的时间,对汉中、关中来说,甚至对天下来说,都是好事。
而且,刘邦自知项羽主动求和,一定是知道了会稽郡发生的事情,自己那位侄儿实在是太不听话了。一旦项羽求取了和平,定会调集大军,征伐会稽郡,刘辟非前往钱唐,并没有携带多少主力,很有可能不是项羽的对手。
若能借助项羽之手,除掉自家那位侄儿,天下人也不会说他什么。
想到此,刘邦爽快地同意了。双方签订盟约,歃血为誓。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若有背盟,天地不容。
汉军听到战事将息后,一个个都欢声鼓舞。他们服役日久,都十分想家。
刘邦亲自送武涉的队伍离开,见到张良看向自己,有些不好意思,特意绕道而走。
张良则随刘邦一起回到了住处。
刘邦见张良回来,笑道:“天下大势定矣,士兵卸甲归田,子房也可以先回屋安歇了。”
张良道:“臣不敢安歇,愿为大王吊丧耳。”
刘邦听了,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子房,我知道你与辟非交好,可你如今是不是也太为他说话了。”
张良面色不变道:“张良所忧,皆为汉王所忧,若有异心,愿意伏诛。”
刘邦连忙笑道:“哎呀,是我的不对。那你说说吧。项羽请和,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张良道:“大王如此想,却甚不明白天下大势了。两军休战,虽然汉军可以得到修养生息,楚国同样也能。如今,汉王尚能联合彭越、韩信、还有燕王作为自己的盟友,若是就此缔结合约,项王便能有时间改善自己的外交局势。”
张良道:“况且,天下若知汉王放纵楚兵去攻打自己的侄儿,又该如何作想?他们还会乐意听从汉王的调遣吗?我私下听闻,韩信臣属中,多有劝其自立为王者,韩信不为,盖因念汉王之殊遇,欲报之于汉王也。”
“而韩信之启用,曾得燕王力保,此伯乐之情也。韩信若闻汉王杀其伯乐,岂能不忿,即便坐视汉王与项王成败,汉王可还能自信与项王决战获胜吗?”
张良一番长篇大论,将刘邦说的汗沾衣襟,久久不语。
刘邦道:“为之奈何?”
张良给的建议很简单。
“背盟,攻楚军。楚兵如今正是兵疲粮尽的时候,不如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消灭楚国。现在不攻打项羽,是养虎遗患。”
刘邦看向陈平,陈平道:“楚军可击。”
刘邦深呼吸一口气道:“好,既然如此,咱们便干它一票。”
刘邦当下派遣使者,邀请彭越、韩信与自己共击项羽,自领十万军,出荥阳,追赶楚军。
项羽正率兵南下,后方来报,刘邦背盟,准备联合彭越与韩信的军队,攻打他们。项羽大怒,道:“刘季老儿,出尔反尔!”遂回师反击。
刘邦率军苦等彭越与韩信军,见两军不至,心正焦灼的时候,接到战报,楚军已经得知自己背盟的消息,大军正朝这里赶来。
昔日刘邦率领六十万大军,尚不能打赢楚军,今日楚军愤慨汉军背盟,更是士气如虹,结结实实地打了一场胜仗,两军交战,犹如剑插淤泥一般,汉军溃败。
项羽亲率三千精骑,一路追击刘邦,眼看就要擒住刘邦,这时,秦仲率领河内军来到,这些都是有燕军改编过来的,采用的是秦军编制。
河内两万军遂布置阵型,抬起弩机,便朝项羽军一阵攒射,项羽麾下顿时有数百骑倒在了战场上。
射人先射马。这对于河内军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事情。同时,全文杰率领三千燕骑,冲向项羽的骑兵,一场骑兵之战便在此爆发。
双方用箭互射,而全文杰队伍有河内军严阵以待,在旁协助,项羽麾下骑兵并不是对手,而楚军主力在后方未至,项羽只得带领队伍暂行撤退。
刘邦利用这些时间,收编溃散队伍,率全军退守固陵,修缮防御工事。秦仲与河内军,也与刘邦军汇合,合兵一处,只留全文杰率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