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三国之墨香>165 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 上

王允府上一夕欢愉,董卓食髓知味,次日将貂蝉带走,从此在郿坞纵情酒色、勤修妙法,又跟随史道人服食外丹,以求长生,越发懒得打理朝政。

转眼又是大半月过去,岁旦将至,一道从弘农传来的战报抵达长安,由郎中令李儒转交到郿坞董卓手中。

“朱俊老儿,实在可恶至极!”董卓看上去双眼猩红,神色暴戾,“关东群贼忙于争抢地盘,他却偏偏不知好歹,非要来寻孤的晦气!”

“关东形势纷乱,虽有朱俊移书州郡,响应者却寥寥无几。”李儒劝慰道,“不过虚张声势而已,太师无需过虑!”

眼见董卓怒气不减,李儒继续道,“如今袁绍、公孙瓒争夺冀州,袁术被刘景升牵制在南阳;朱俊难有作为,无非是沽名钓誉,以证清白罢了!”

董卓秉政之后,朱俊担任河南尹,虽然拒绝了董卓送上的太仆、副相国之职,但也没有响应关东群雄的会盟。

直到董卓退走关中,朱俊才趁机起兵,却又心存畏惧,很快逃往荆州;后来杨懿出任河南尹,朱俊率兵击退杨懿,随后屯驻中牟,传书关东群雄。

朱俊前后几番举动,落在魔士李儒眼里,难免有些不屑。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董卓面色狰狞道,“袁儿兄弟尚且不敢与孤正面为敌,朱俊却再三挑衅!不诛此獠,难保关东群贼不会蜂拥而至!”

董卓这话,并非全无道理。世俗人心,常有从众的习惯;与此相对的,则是杀一儆百,震慑其余。

“那陶谦老儿,竟敢大举支持朱俊,当真不知死活!”说到这里,董卓怒气更甚,“倘若异日落到孤的手中,定要让他尝遍天下酷刑!”

朱俊传书,响应最为积极的正是陶谦,不仅派出三千精兵支持,还表朱俊为车骑将军!

徐州远在东海,与董卓的势力范围之间,隔着豫州、兖州等地,这或许正是陶谦如此肆无忌惮的缘故。

“朱俊麾下人马不到五千,且多是东拼西凑而成。”李儒见状,提议道,“不如让中郎将徐荣率部出战,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拿下中牟?”

经过汴水、粱县二战,徐荣已经隐为西凉众将之首。

“徐荣固然善战,却不够狠辣!”董卓摇头道,“可让牛辅督战,遣李傕、郭汜、张济率步骑三万出击,一定要将朱俊老贼赶尽杀绝!”

“诺!”李儒揖手领命道。

颍川郡位于豫州西北,与河南、陈留、南阳、汝南等郡相邻。

相传为轩辕黄帝出生所在,后来大禹以此为都,建立夏朝,可谓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历来人才辈出,数不胜数。

颍阴荀氏、长社钟氏、许县陈氏、舞阳韩氏,都是当今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中又以荀氏最为有名;另有阳翟辛氏、郭氏、襄城李氏等,难以尽述。

数十年前,有着“神君”雅称的荀淑辞官归家,兴建颍川书院,名士李固、李膺等人全都拜在门下;其子荀爽等人,更被誉为荀氏八龙。

在郡中其他大族的支持下,颍川书院声名远播,培育出来的人才不计其数,论起对后世的影响力,尚在同时期的开阳太学、龙门学苑之上。

颍川地处四战之地,自黄巾之乱后,屡遭战火波及,多有举家迁徙者,颍川书院也渐渐没落,不复往日兴盛。

此时,书院中走出两名青衫士子。左手之人相貌平平,身材瘦削,唯有一双眼睛明亮异常;右手那人神色慷慨,散发披肩,身材高大,背负长剑。

“奉孝,你当真不随我南下荆州?”负剑男子问道。

瘦削男子嘴角一扬,悠然笑道,“文若兄素有见识,他既然举族迁往冀州,我郭嘉怎么也要跟过去看一看!”

董卓秉政之初,荀彧就悄然退回乡里,并以颍川乃四战之地为由,说服宗族随他北迁冀州,如今过去已快两年。

“袁绍罔顾大义,袭取冀州,又逼死韩馥。”负剑男子面露不屑道,“此等不仁不义之辈,却是难入我徐庶之眼!”

郭嘉瞥了徐庶一眼,叹息道,“元直兄,乱世之中,岂可被礼法所限?若能早日平定乱世,才是真正的大义哩!”

“倘若行事不择手段,人心难免随之崩坏。”徐庶不以为然道,“世族子弟所思所为,非我等寒门子弟能够理解。”

两人虽为同窗好友,在治国理念、行事手段上却大不一样。

“世族?”郭嘉苦笑一声,眼中隐有恨意,“十四年前,家父在并州刺史任上被人割去首级,小弟全赖宗族养活,每日酒钱都无着落,还说什么世族!”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秋冬,汉廷遣夏育、田晏、臧旻率大军征讨鲜卑,反被檀石槐、槐纵父子设计,全军覆没。

郭嘉之父,时任并州刺史的颍川郭鸿,正是死在期间。

徐庶与郭嘉交往多年,此事自然早有耳闻,当即问道,“时至今日,是否查出凶手是谁?”

郭嘉缓缓摇头,表示不知。

“边地州府戒备森严,凶手竟能刺杀主官,来去自如。”徐庶沉吟道,“有此本事者,断非无名之辈,极有可能是当年鲜卑八部将之一!”

徐庶年近三十,比郭嘉大出十来岁,少年时意气任侠,对天下武道高手大多有所了解,昔日鲜卑八部将纵横边地、名噪一时,他自然早有耳闻。

不待郭嘉答话,徐庶继续道,“愚兄行走湖海之际,听闻当年丁原等人曾被八部将追杀,幸得吕布出手救下。昔


状态提示:165 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 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