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感觉黄瓜菜有了一些温度,很是激动,静静地听着。
但也很是不解,咋看杨可咋不对劲,他刚入厂两个月,咋会知道这么多?
刚开始以为杨可信口开河,忽悠李炳焱。
但听了几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即便是技术厂长来,说的也未必比这小子好。
还真别说,这小子还真挺能白话的,这口才在车间里工作真是屈才了。王霞心中赞叹。
接下来,杨可针对资料提出一些问题,而且还提了一些建议。
李炳焱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回答,对建议非常感兴趣,与杨可探讨起来。
因为这些建议涉及到以后的加工、技术环节,以及产量、质量等等。
杨可拿起笔,在纸上不停地画着图,李炳焱不时地点头赞许,不时地提出问题,杨可也一一作出解释。
李炳焱也拿起笔不时地画着。
“你认为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再提高产量?”
李炳焱提出的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却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
因为这也是困扰很多企业的一个现实问题。不仅领导在思考,工人也在想办法。
“这就要挖掘工人的内在潜力,并且更加合理地安排工艺流程,使工人达到满负荷运转,或者超负荷运转。”
杨可提出的理论其实最早是rb企业的做法,而且行之有效。
当时,“满负荷”这套理论和方法还没有传到大陆。
李炳焱感觉眼前的小伙子思想太前卫了,而且很有见地,两人就“满负荷”运转讨论起来。
有时候两人甚至争执起来,杨可的嗓门也随之提高,反观李炳焱依旧是原来的声调。
这也许就是东北人和南方人的区别吧。
王霞甚至害怕杨可的大嗓门惹恼了李炳焱。
但看两人聊的越来越热乎,自己也越来越高兴,也不在意自己成为局外人。
高兴之余越来越看不懂杨可了,感觉他是一个外星人,就服装而言,真可谓是无所不知。
李炳焱要加工的是童装套服,面料是纯棉的,所以杨可建议李炳焱有时间可以去襄平纺织厂看看。
“襄平纺织厂是大型企业,三千多工人,这家工厂的棉布出口二十多个国家……”
李炳焱非常感兴趣,在本子上记下杨可的话。
两人聊的一发不可收拾,竟然聊了两个小时!
就在这时,有人敲门,李炳焱放下手中的笔,起身开门。
进来的人竟然是身高马大的包常胜!
这是杨可没有想到的。
在他想来包常胜即便到牛庄第一服装厂后,知道被骗,赶到这里也得下午,因为牛庄第一服装厂很远,得倒三趟公交车才能到达牛庄宾馆。
当时的业务员可不敢随便打出租车,那时的出租车不在马路上跑着找活,而是停在站前或者最大的交通路口附近等活。
而且要价也很离谱,完全是天马行空。所以那时打车的人不是有急事,就是比较有钱的人。
但他不知道包常胜是开着轿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