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东辽左相>三百七十五章 内外安稳

在杨行熙和任齐离开东辽的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整个东辽竟然出乎预料地相安无事,在国都神鹤城内,有赵武甲和叶坦之两个老人家坐镇着,东辽的一切都按照以往已经谋划好的方向上运行着。

之所以二人能够稳住东辽的局面,除了赵武甲和叶坦之两人位高权重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两人能够镇得住东辽的文武官员,如今的东辽大部分高级武将都是当初跟随杨行熙来东辽就藩的侍卫亲兵,他们除了听从杨行熙的号令之外,最能够让他们服从的就是赵武甲这个杨行熙的老师了。

而叶坦之身为肥如书院的掌院,其弟子也占据着如今东辽朝堂以及下面各道文官的半壁江山,所以说有他们两人在,杨行熙根本不用担心他和任齐不在东辽的这段时间,东辽内部会出什么乱子。

其实这就是立国时间短的好处,朝堂和地方上没有明显的派系争斗,即使是有也都还是处在萌芽状态中,不会对君权有所掣肘,当初任齐提议将东辽划分为一都四道之时就想到了这一问题,因为他当时隐隐有些察觉东辽已经有了派系斗争的萌芽。

其中最主要的两派就是跟随杨行熙入东辽就藩的侍卫亲兵出身的武将,还有肥如书院学子出身的文官,这两派的势力都很大,而且还势均力敌,没有发生较大的冲突主要还是因为叶坦之和赵武甲两人关系还算和睦。

赵武甲此人虽然性情刚烈,眼里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但是为人清正廉洁,相比较而言叶坦之为人性情就温和许多,两人均是行事坦荡之人,而且叶坦之岁数要长于赵武甲,曾经在朝廷中的官职也要高于赵武甲,因此赵武甲对叶坦之也是尊敬有加,两人的关系更像是老友,因此虽然东辽内部文武之间会有小摩擦,但是每次叶坦之和赵武甲二人都能将双方安抚好,从而使得矛盾平息。

但是任齐不能因为如此就对其不注重,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两人都已经是垂暮之年了,还能坚挺多少年谁都不能保证,就东辽这样苦寒之地,天寒地冻的时候年轻力壮之人都难以忍受,更不用说两个老头子了,虽然任齐在离开之前就已经专门为这两位在屋中造了火炕,可以使得屋中温暖如春,但是任齐对两个老家伙的身体状况还是不太乐观。

所以当初任齐设置东辽官制的时候,就特别让东辽文武分治,一都四道的官员均是文官,不想关内的州郡,还设有专门掌兵的司马、郡尉一职,文官只负责朝堂和地方上的民政、刑狱、税赋等事宜,凡是与军队有关的都另设专司负责。

而东辽的所有军队都由兵马都元帅府和大都督府负责,其中东辽军的战时指挥、平时训练,由兵马都元帅府负责,大都督府则负责招募士兵、粮饷分发、战后抚恤、升降赏罚、粮草器械筹备等诸多事宜。

之所以这样,其实也是杨行熙对任齐留了一个心眼,如今的东辽大都督府,大都督是由杨行熙亲自担任,副都督则是任齐担任,虽然其大都督府日常事宜都是任齐处理,但是其中的主要权力还是把控在杨行熙手中,这样任齐就不能完全掌控东辽军,而又设立兵马都元帅府则是杨行熙对指挥作战并不在行,所以就为任齐专门设立了这个。

文武分治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在叶坦之、赵武甲两人不在后,虽然文武之间的派系争斗难以避免,但是却可以避免因为派系争斗而误了军国大事,这也是任齐仅能做到的了,他自知没有足够好的办法可以完全避免派系争斗,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会有派别的争斗。

这样的做法,其实赵武甲和叶坦之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任齐也曾亲自找到过他们二人,希望他们可以为此提出建议,但是要知道这样事情自古至今从未中断过,叶坦之和赵武甲也都在朝廷里的派系斗争中被伤害过,他们对此也是只能认同任齐的做法。

由于正处于冬季,塞外更是寒冷异常,加之塞外的风雪比关内更大,这样的天气根本不适合领兵出征,所以东辽的各地边境都是一副安稳平和的景象。

南面的高句丽本身就是天策上国的属国,在皇帝六十寿诞之际,他们也是要派出使臣前去长安为皇帝祝寿的,因此他们不会也不敢在这样的时机出兵东辽,另外在当初东辽与高句丽罢兵之后,东辽又耗费了大量的钱粮,加上动用了上万的民工以及俘虏的木骨虏部人重新加固修筑了鸭绿江防线,除了在各处容易发动进攻的地方修建的坚固的营寨和防御工事外,在一些险要之地也修建了望楼和烽火台用于瞭望敌情,并且还安置了抛石机和三弓床弩,可谓是固若金汤。

而在东辽北边的柔然、通古斯蛮族、渤海国,虽然风雪会使得他们的牛羊牲畜大批冻死,让他们缺衣少食,这样会迫使他们不得不南下劫掠,但是风雪同样会让他们的战马无法驰骋,因此在风雪消融之前,东辽的北疆至少是安全的,而且东辽同样也在辽河防线上下了很大的心思。

辽河防线从未停止过加固,任齐计算过东辽在辽河防线上花费的钱粮足以修建三条鸭绿江防线,沿着辽河修建了大批坚固的营寨,摆置的鹿砦拒马遍布整个辽河南岸,此外东辽的大部分抛石机和三弓床弩都布置在辽河防线一带,没办法,谁让北方的柔然是那样的强大,还有那个从未交过手,但是传言要比柔然凶悍数倍的通古斯人,使得东辽不得不在辽河防


状态提示:三百七十五章 内外安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