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南明日不落>170 大明王师

“臣张煌言,叩见太子监国,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张煌言在下拜的时候,双眼已经发红,眼眶里泪珠打转,显然处于极度激动的状态里。

毕竟自明季动乱开始,如张煌言这样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志士已经吃了太多的哭,意志消沉了几番,他们不是没有动摇过,可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大义,为了汉民族的脊梁和未来,为了诸先贤传承的微言大义,他们贯彻了这条路,矢志不渝,身死不悔。

当白明修横空出世,带着一支崭新的大明复国军开始扫荡南国的时候,张煌言的心终于澎湃起来,恢复明室可能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梦,而是真正有实现机会的未来。

白明修对于张煌言也是充满敬意的,历史上的张煌言在大势已去之后解散义军,最终被清军所俘虏,在杭州他慷慨就义,并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命诗》。他最终被葬在西湖,与文天祥、于谦为邻,此三人后被称为“西湖三杰”。

在明朝灭亡的时候,有不少仍怀有气节的忠臣义士愿意以身死节,稍差一些的也选择终身不出仕清朝,或者落发为僧,避居山野。

这里面有一些人,其实在别的方面并不是无所指摘的,或者说并无什么特别出色的能力。不过张煌言不仅是人格和气节值得白明修敬佩,他的能力也同样让白明修认可。以一介书生,独自在江南招兵抗清,甚至几经挫折也始终如一。

在当初郑成功发动南京之战时,张煌言领军攻占芜湖,陷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军队发展到数万人。如果不是当时郑成功败于南京城下,也许两人联手便已经攻陷大半江南地区了。

白明修亲自将张煌言扶起来,这个此时四十三岁的男人面容儒雅,但是因为情绪激动,而满脸胀红。

“张阁部,受苦了。”

“为大明光复,何惜此身!”

有些人说这样的话,白明修也就是一笑而过,但是张煌言说这话,白明修却是十分郑重了。

他点点头,开始说正事,道:“这次我突然来到江南,就是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清廷必然以为我明军主要在防备穆里玛、李率泰等人,却没有想到,我们实际兵力充沛,准备完善,尤其是我大明复国军训练精实、装备强大,以舟师赴江南,连动江南义军,足可成事。”

虽然张煌言非常希望明军能够来到江南,可是听到白明修这么说,本身还是非常担忧:“殿下,如今我大明根本仍在岭南,虽说江南此时守备确实松弛,兵力不过二三万,但是殿下所率之军,恐怕更少……”

白明修笑笑道:“这一次我带来了大明复国军独立旅,是我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有五千兵力,我的目标是先汇合阁部,攻占宁波,震荡江南。而随后,从广东还会陆续前来第六师、第七师、第八师,共三万多人马,我们的兵力将压过这边的清军。至于后勤方面更不需担心,早在我出师广西之前,其实在广州府就已然准备了大量物资和武器弹药,实际就是为了发动这次的战争。江南一役,实则关系整个光复战争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张煌言虽然心中担忧,但他究竟还是果敢坚毅之辈,左思右想,他也是支持道:“殿下果真乃是行人之不能行,有大智慧和大勇气!江南一地,迥异于其他地方,对于我大明的眷恋是极重的。只要殿下在江南打出旗号,想必各地义军望风景从。而且哪怕军粮不济,江南士绅也必出钱出粮,迎殿下王师入主。”

这话白明修倒是真的相信,江南士绅在这几年的日子十分不好过,原因在于清廷为了打击江南地主阶层和知识分子,下了极大的功夫,甚至还搞出了“江南三大案”,分别为奏销案、迁海案和哭庙案。清廷不仅在催科上勒紧了江南士绅的脖子,而且还在禁止结社、大兴文字狱等方面强力镇压江南士绅。最终甚至导致了江南士绅不再从政,大批转为从商甚至从艺,有清一代江南人开始不再关注社会现实,而慢慢缺乏社会责任感。

仅在三大案刚刚爆发的如今,江南士绅对于前朝的追思和怀念,几乎是进入了一个巅峰的状态。当然他们的追思和怀念,在白明修看来是极为丑恶的。他们怀念的是自己曾经在大明是不纳粮、能肆意攻讦政权、地位超然而放肆的特权地位,而这一切在清朝他们全部都失去了。

不是没有如张煌言一样的大明遗族是因为气节和忠义怀念前朝,但对江南士绅而言,他们真正考虑的还是现实好处。

白明修此时心中暗道:“江南士绅欢迎我那倒好,只是他们想不到,等我入了江南之后,玩的手段只会比清廷更加酷烈,当然我不会把江南知识分子的脊梁打断,该交的税一分不能少,想要再搞一个东林党,我倒是不介意都给你们送去爪哇种橡胶去。”

白明修对张煌言道:“江南人心,我志在必得。如今大军正在有序登陆,清军仍未察觉我们已经在此上岸,所以稍作休息后,我会立即率军攻打宁波府,张阁部,我另有任务交给你,请你联络江南各地人士,宣传我大明王师回归,争取贤才为我大明所用。同时,我要清算投清的汉奸,以及在江南作恶的地主。”

张煌言欣然领命,白明修认为以张煌言在江南的地位,他对于士人阶层的号召力是巨大的,而真正对于下层民众、工商业者和手工业者,他就要采取基层路线了。


状态提示:170 大明王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