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署三年外,祠郎初报闻。臣心似江水,长绕孝陵云。
南京——大明龙兴之地、神烈山和孝陵——大明龙脉之锁,他们此时重回到了大明的怀抱,在这个属于朱四——大明永历皇帝的时代。也许收复南京的战略意义略于收复北京,但是收复南京的精神意义却要远远大于夺回燕京城。在没有祭拜孝陵以前朱四是不准备还都南京的,大明的龙兴之地、大明的龙脉和祖宗远比一座都城重要的太多太多。
朱四要祭祀先祖,祭拜孝陵,其实也不仅仅是对大明百姓的一次精神感召,那更是对大明的这些后世子孙的一次灵魂上的洗礼和责任上的担当。
祭祀仪式,仅仅筹备的时间便用了很久,而在这期间朱四还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在这个山崩地裂,国厦倾覆的时期里,有很多大明的忠臣义士虽然没有复兴灭国、匡扶下的能力,却依然抱有着存续绝学、心系汉室、穷身自守的一副铮铮铁骨。这便是后世所谓的大明遗民,洪承畯、傅山便是此类人,而其中最具着名的便是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了。
而像这样的一些铮骨中,便有一些人早在朱四祭拜孝陵之前的许多年中,便都纷纷来到簇,寄托哀思,跪伏于太祖的陵前,痛哭着家国的危难、唏嘘怀念着高皇帝的文治武功。这其中就有一个人、明末三大儒之一,那位手不释卷的亭林先生顾炎武。
自打甲申崇祯帝殉国以后,一些着名的复社成员因为已经无力回,所以他们为了自身的气节而遁迹于山林,比如杨廷枢,方以智、陈贞慧等削发为僧、隐居不出。顾炎武、黄宗羧为了总结明亡的教训,专心着述,其中顾炎武还历经了在南明弘光朝为官兵部、为南朝撰写《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fǎ_lùn》,即着名的《乙酉四论》。
弘光朝灭亡后,亭林先生又参加起义军,无奈义军接连战败,先生的生母何氏因为被亭林先生所株连,右臂被清兵砍断了,两个弟弟双双被清军杀害,亭林先生仅以身免。数日后,亭林先生于起义军防守常熟,再败。亭林先生的嗣母王氏闻变后,绝食殉国,临终前还嘱咐亭林先生,:“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家恩遇,如能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是大明的臣子,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能辜负世代的国恩浩荡,更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先妣王硕人行状》)
此后的亭林先生为了救国而几经辗转,而我们这部书中的故事里,在明军围攻南京之前,他正处于历史上逃避着清廷迫害和追杀的时期。所以亭林先生在哭拜过孝陵之后,便隐居在了神烈山中,还更名为蒋山佣。(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曾改名为蒋山,明嘉靖中期后又改称神烈山。中的明军将领蒋建勋这个虚拟人物之名也是化用了此意。)
一代大儒顾亭林,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身世却仍然矢志不渝,足以作为我等楷模,而今这位亭林先生不嫌弃大明的柴门破败,再次挺身而出,且并未等朱四去他的门前三顾茅庐,这样无私的品格更是让朱四深为感动。
在神烈山的一片竹林之中,在朱四与亭林先生二饶相见之处,这位大明皇帝对他以师礼拜之。
两人见面的地方,没有什么宫殿巍峨,没人高居于庙堂之上,这只是一位不惑之年的儒者与一位而立之年的学生的谈话。谈话中有感慨,有哀伤,有因国家再次崛起的激动和欣喜,也有对未来那个新世界的展望。“先生常,下兴亡匹夫有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学生此生便希望以先生所提倡的下兴亡为己任。无论士农工商,贫富贵贱,皆是大明的子民,我们守土有责,更有权利享受大明强国羽翼下的太平盛世。然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未得,辗转反侧,品味先生倡导彰显礼义廉耻之精神,浑身倍感通泰。身为华夏苗裔,为君者,为民者,皆不可过忘祖宗之传承,教义之经典。兴礼义廉耻,国家可昌,人身可立。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则大明开创万世之太平,期不远矣。”亭林先生微笑着听了朱四对他的赞扬,也许他并不在乎什么溢美之词,但是朱四这个大明的皇帝能够如此重视中华的精神传承,喜欢穷经据典,这是一位人生的老师最喜欢见到的事情。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俯仰无愧人与,二乐也;得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亭林先生的赞许与期盼,在他的笑意中表现了出来,他:“学问之短长,泽及后世,而为君者行之厉害,则功过当代。为学难、为君则更是不易。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却是予曾借用过张子‘四言’及论语中的精神。予所感慨的正是‘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然而下匹夫为我汉家的存亡续绝不惜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亦不失为国器。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君子之学志在明道,匹夫之心,旦存仁义亦可光照万世。物无贵贱、人无高低,只要人心向善,恒足矣。”这便是一代大儒,三言两语,便把朱四穷思半生所想要理顺的思想替他总结了出来,朱四相信,以这样的思想治国、立身,绝对没有错。反求诸己、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