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彦绝对不能起复,即使是李纲举荐,为了大宋朝局的稳定,而且现在,赵桓要去燕京,李邦彦只能做个局外人。
李纲就是再不介意,李邦彦过去毕竟是宰相,一旦有了权势,他的那些过去的门生故友就会蜂拥而至。
大宋一旦开始狗斗,那根本就刹不住车。
赵桓最终还是让李清照去了商部,本来就是个实验性的部门,如果做得好,就正式立为部,如果做的不好,就再换人,或者直接取消就是。
“那官家,这商部要是不盈利呢?这县学还推广部推广了?”
“现在大宋二十五路,三百个州,两千余县,一县一学,建学至少就得五万贯,每年县学就至少要五千贯去维持。官家,太多了。”李纲挠头说道。
“开源节流,也要把这事搞起来。贵,自然有贵的好处啊。”赵桓想了想说道:“拿出些汴京仓的财货,换点钱,稍微周转一下。”
“先在蔡京的基础上,把这县学给补充全。可以先有了县学,再有学校,建校之事,不用太过奢华。能省就省点吧。”
“那那些民间的书院呢?都废掉吗?挺可惜的。”李纲问道。
赵桓沉默了许久说道:“保留着吧。”
保留了民间的私塾,是赵桓现在财政压力,最明显的表现。
以赵桓的想法,真正的公平,是所有人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享受一样的教育和师资力量。
私塾对比赵桓即将成立的县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书院环境、师资力量、同窗好友都是人生路上的财富。
完全的公平,可是这可能实现吗?至少赵桓知道,在大宋,这无法实现。
太难了,现在赵桓推行一个县学就极为的困难,而且这个县学、府学和太学是一项基本国策,其支出消耗太大了。
赵桓和李纲沉默了许久,绝对公平是他们这对君臣的追求,但是现实就是现实。
如果真的为了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政令,在大宋执行下去,那并不是仁政,而是暴政,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吧,李太宰,将民间的私塾还有书院,都纳入国子监的管理中,统一授课吧。府学和太学,由官府督办,任何官考都必须是府学和太学学子。”
“府学和太学在招生之时,可以向官办县学和私塾,书院招生。”赵桓最后说道。
李纲点头,现在也唯有如此了。
“官家,民间行径和官方行径一致,便于管理倒是好事。臣倒是认为民间私塾存在也不是坏事。一旦某一地方县学败坏了,百姓的孩子也有上学的地方。”
“也能够通过商税,了解到哪里出了问题,方便稽查。”
“还有明日去皇陵祭祀的事,官家今年咱们还去吗?怎么安排?”李纲问道。
大宋皇陵,每年皇帝都会拉着朝臣们去祭祖,以彰显所谓的祖宗之法。
“去!”
“召集文武百官,明日去巩义皇陵扫墓。每个人都要去,愿意带上孩子的也可以。对了,让谌儿、宇文重、岳云他们一起去。”赵桓极为沉重的说道。
“官家。这是不是不妥?”李纲同样忧心忡忡的说道。
赵桓摇头,今年去皇陵扫墓,和以前去扫墓的踏青完全不同。
因为大宋巩义皇陵群,已经被金人砸的一塌糊涂,地上地下,无一处完整。
也就是说,赵桓的祖坟,大宋的祖坟,已经给金人刨了。
皇陵群不仅仅埋葬着大宋的皇帝,还有历代的文臣武将。配享太庙可不仅仅是祭祀,还有相关的规格下葬。
【2345xs.cc 2345小说网】book_97341/505149219.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手机版阅读网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