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都市现代>全职国医>第三百六十五章 艾灸

病房里面气氛很不错,即便是冯老和老太太也饶有兴致的看着,甚至眼带笑意。

冯老住的是单间,也不怕影响其他患者的休息,而且现在是早上,冯老也是睡了一整晚,这个时候热闹的气氛倒也不会让患者太疲劳。

老太太也时不时的凑到冯老耳边和冯老说着话,两个人的声音很低,时不时看向方寒,心情也舒缓了不少。

不多会儿,护士就端着熬好的汤药进来了。

冯老的一群学生们争抢着上前端药,最后被一位四十来岁的女学生占了主动,女人嘛,毕竟细腻一点,而且在这种关于服侍患者的活计上,女人也确实占有优势。

胡教授看着一大碗汤药,很是有些担忧的道:“老师本来就是闭尿,这么大一碗汤药下去,不知道受不受得了?”

边上的郑明全也微微皱眉:“这个方子即便是有效,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少说也要好几个小时才能起效。”

“等冯老喝了药,可以采用灸法加快一下药物的吸收和尿液的排出。”方寒沉吟了一下道。

“这个办法可行。”郑明全急忙点头。

孙院长心领神会,急忙让护士去准备艾条。

等冯老喝了药,方寒亲自给冯老艾灸。

针灸针灸,往往是针灸结合,只不过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刺用的比较多,灸法却用的比较少。

常规的灸法采用的是艾条,也就是艾叶卷成的条状,用火点燃,在患者的穴位上进行热烤。

灸有两个特点,一是发热,二是穴位。灸法是华夏民族非常古老的一种治病方法,具有安全、方便、无副作用的特点。

《医学入门》里面就有这么一句话: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黄帝内经》里面也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说法。

其实从方剂、针刺以及到灸法以及后来的各种中医疗法就能看出中医的发展史。

中医是华夏民族在和疾病对抗的过程中产生的一门实践性的医学,为什么说是实践性的医学,是因为中医出现之初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也没有什么理论支撑。

要知道,疾病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就拿现在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说,病毒和病菌甚至还在人类诞生之前。

随着人类的诞生,疾病就伴随着人类,生老病死,可先祖却从来都不会坐以待毙,出现了疾病,人类的先祖都是用尝试的办法,有些事刻意的尝试,有些事无意中的巧合。

比如说某人生了病,无意中吃了某种草药,然后病好了,如此一来这种草药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就被人记录了下来。

方剂其实也正是诞生在这种尝试和机缘巧合之下。

很多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不仅仅辨别了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有毒,同样辨别了什么东西可以治病。

随着方剂的发展,有时候有些病单纯的服用方剂效果不明显亦或者见效太慢,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针刺,然后又出现灸法。

中医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先祖通过无数的生命总结出来的一门医学。

无数人的生命积累的宝贵经验成为中医的最初理论,然后不断的充实,不断的完善,最终形成一门经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医学。

可到了今日,又有多少人用着所谓科学的论断来一语就推翻了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总结出来的这一门医学,否定了中医数千年来的成果。

人若有魂,不知道多少老祖宗都要从另一个世界蹦出来大骂不肖子孙。

最初的灸采用的材料并不局限,有木炭,有树枝,有其他植物的叶痉,经过漫长的事件,最终艾条成为灸法的常用材料。

艾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艾草同时还是一味中草药,《神农百草》和《本草纲目》里面都对艾有着收录和注解。

《本草》记载,艾叶是一种具有纯阳之性的中草药,可以理气血、驱除寒湿。

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灸法的原理是以温热灼烤穴位,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在中医的认知中,太阳为天之阳,而艾为地之阳。

同样是阳,这个天之阳和地之阳有什么区别呢?天之阳灼热不可侵犯,地之阳温润包容万物。

艾之所以会成为灸法的首选,还有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一是它在所有植物中,其叶脉是最丰富和细致的,中医有以形治形之说,可以想象得到它具有通达最细微之处的能力。

二是艾的通透能力远远超越了其它植物。在古代,军队每到一处,都砍伐艾来燃烧,然后在方圆几里的地方查看,如果看到有冒烟的地方,就证明其处地下有水,然后才安营扎寨。这足以说明艾的通透能力有多么的神奇。

这种顺水道而游走的能力放在人体上面,就演变成了可以通达经


状态提示:第三百六十五章 艾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