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大宋之光>第一卷:大宋风云 第040章:杀戮(4)

张浪见萧挞先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禁不住放声大笑;大笑几声后“呸呸呸”三口老痰对面门给萧挞先啐去;萧挞先躲闪不及脸上顿时粘满黏糊糊的浓痰。

萧挞先恼羞成怒,霍地一下将手中的突厥弯刀挺了挺架在张浪的脖颈之上。

张浪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见气急败坏的萧挞先把突厥弯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笑声比此前更响,道:“来呀!把爷爷吃饭的家伙砍下来,爷爷正想和我的10个兄弟在一起聊天拉呱哩!”

这是何等威武的气魄,只有华夏军人才有如此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壮志。

契丹人也是华夏族类,可这时候他们是侵略者;跑到宋国地面实施宰杀,其手段和豺狼虎豹没有两样;不能列入华夏族群之内。

萧挞先见张浪面对屠刀笑声不止,紧握突厥弯刀的那只手不知怎么就颤抖起来。

萧挞先崇敬承天皇天后萧绰,萧绰的豪言壮语:契丹人是狼,残忍至极的狼;只有保持狼的秉性,才能得到本族想得到的东西和地界。

承天皇天后萧绰如此讲,也坚持狼性的残忍和挺拔;才在辽景宗故去后让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登基成为辽圣宗。

宋国皇帝赵光义见辽景宗升天,以为萧绰孤儿寡母好欺负;便就部署了掠地之战,发三路大军试图夺回被石敬瑭献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

承天皇太后萧绰率领辽军健儿将宋国的三路大军一一击败,宋太宗弄辆驴车遁逃捡得一条性命。

萧挞先在承天皇太后部署的反击宋军作战中一马当先,那时候萧挞先是个出生的牛犊连老虎都不怕,大辽契丹国反击宋国的战斗中萧挞先竟然擒获了宋国大将人称杨无敌杨业。

杨业还真是一员悍将,被萧挞先擒获后不吃不喝,饥饿身亡;宋国人义愤填膺,个个说要为杨业报仇,可是中原人似乎太羸弱,每一次战斗都惨败在大辽契丹国的铁骑之下;契丹健儿的铁林军所向披靡;宋人见了只有逃跑的份儿哪里还谈得上反击?至于中原勾栏瓦舍中那些歌颂杨家将如何大败辽兵全是说书艺人的胡说八道……

正因为萧挞先在反击宋军的战斗中.功勋卓显还生擒了宋朝大将杨无敌——杨无敌这样的称号在被擒获后自动消失——萧太后才封他为于越大天王;位在文忠王韩德让之下。

萧挞先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就是一头狼,身上的狼性十足;可他哪里会想到宋国种家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军张浪也是狼性横溢。

张浪见萧挞先紧握突厥弯刀的手颤抖起来,不屑地冷笑一声;义愤填膺道:“你这个骚鞑子杀死张浪很容易,可不要忘了这里是薛世三将军的地盘;薛将军和他的孙女薛瑾儿就在附近,他们一定会将契丹鞑子碎尸万段;为老子和死去的10个兄弟报仇……”

张浪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声高过一声的叫骂使萧挞先瞠目结舌;尤其是张浪骂声中提到的:“这里是薛将军和孙女薛瑾儿的地盘,薛将军和孙女薛瑾儿定会将契丹鞑子碎尸万段”这句话,就像一根钢针狠狠扎在萧挞先的心坎上。

萧挞先再也不能忍受,气急败坏地举起手中的金背大砍刀打算给张浪一下;砍下他的脑袋跟赵喜宝10人吃饭的家伙排在一起也好聚会。

可萧挞先突然灵光一闪改变了主意,他盯看张浪几眼蹙蹙眉头道:“张浪你讲得好,萧爷爷本想让你即可去死;死了后把脑袋割下来和这10个人悬挂一起显显威风,可你提到薛世三爷孙会将本大王碎尸万段,本大王就先留下你这条狗命;要你亲眼看看薛世三是如何被契丹勇士杀死的,当然还有他的孙女薛瑾儿……”

萧挞先提到薛瑾儿的名字后不禁怔了一下,立即淫.邪地狂笑起来;一边笑一边用手指着张浪道:“张将军恐怕还没见过吕布戏貂蝉的活报剧?本王逮住薛瑾儿后就当着你这劳什子的面进行表演,要给她把种子下进去;还要张浪你给爷爷按杆来完成这个高难度的动作……”

张浪气得脸色乌青,单手举起三叉两刃刀向萧挞先刺去;刀尖还未够到萧挞先,便被身后一个手拿铁蓇葖的骁骑尉一蓇葖打在后脑勺上昏晕倒在地。

萧挞先见骁骑尉一蓇葖将张浪打翻在地,恶狠狠瞪了他一眼呵斥道:“日你娘的x,谁让你把他打死?本王要让张浪这个南蛮子亲眼看看自己的同胞是如何在眼皮底下呐喊、呼救、挣扎的……”

“大王不用担心!”手握铁蓇葖的骁骑尉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叩头作揖道:“小的没有把南蛮子打死,只是打晕过去而已……”

萧挞先见铁蓇葖骁骑尉如此来讲,走到张浪跟前伸出手指头按在鼻子上试了试还有气息;这才消了消气。

萧挞先站起身来,命令全体骁骑尉将刚才格斗中死去的5个契丹兵士尸体收敛起来进行处理。

骁骑尉将5个契丹兵的尸体抬过来堆在一起,萧挞先让把五具尸体的肚子用刀子剖开来;将内脏割取干净后就地掩埋,尸体却用麻袋装了搁在马背上打算运回北国进行火葬。

契丹人很早以前就实行火葬,佛教传入后火葬习俗成为全民族的礼仪。

契丹人以为父母死后悲哭者是大不敬,把尸体置于山中的大树上三年后收回来予以焚烧,才会使父母早日托生;5个军士的尸体运回契丹后,也将会以此程序进行处理。

萧挞先和手下把5个兵士的尸体处理完毕清点了一下人数:死了


状态提示:第一卷:大宋风云 第040章:杀戮(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