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奋斗在洪武末年>第316章 家有一老

爹,您老人家拿个主意,到底能不能去柳淳的学堂?”赵勉满脸的为难。

刘三吾捻须轻笑,“老夫问你,孩子愿意吗?”

“这个……当然愿意了。”赵勉气咻咻道:“爹,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听孩子的吧!我的儿子,怎么,怎么能……”

这位赵尚书,赵天官,是真的纠结难受了。

“爹,怎么说呢,柳淳这个人的本事,我五体投地。至于柳淳带出来的那些学生,抛开变法与否不谈,他们都颇有些冲劲儿,肯吃苦,关心百姓,比起寻常的官吏,强多了。我执掌吏部,负责考评百官,平心而论,只要有九年时间,这帮年轻人成长起来,那可就了不得了。”

柳淳的第一批弟子,全都是太学生。

因为长沙变法有功,被老朱破格授予七品冠带。

接着又外放各地为官,最高的,居然当了右布政使,这绝对是一步登天,接下来就算老朱还要提拔,柳淳都不会答应,这些学生也不会接受。

超擢是可以的,但屡次超擢,那就不行了。

这帮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三年一次考评,三次考满,正好是九年的功夫。

比如说一些知府,调进京城,接掌小九卿,甚至出任侍郎,都是可以的。那些知县呢,选择的余地就更大了。

升任知府,或者进入都察院,六科廊。

总而言之,十年之后,朝堂上下,里里外外,到处都会有柳淳的人。

这是一个趋势,只要不出意外,势不可挡。

让儿子进入学堂,甚至成为锦衣卫,不要说师父柳淳,光是这一群前途远大的师兄弟们,互相帮衬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

或许有人说是知名度,是名师辈出,是师资雄厚……其实相比这些,人脉才是最关键的。有很多时候,你不是天赋不够,而是根本就接触不到。学科越来越细化,如果遇不到行业的前沿名师,没有一些早已成名的师兄师姐,没人相互帮助,提携指点……光凭着一个人,是很难闯出一片天地的。

哪怕在古代,一个读书人之所以有名气,那也是靠着朋友之间,互相吹捧……如果你连参加滕王大宴的资格都没有,空有王勃的才华,也没机会写《滕王阁序》啊!

进入了柳淳的学堂,就等于拥有了目前为止,最为强大的一张关系网。

赵勉对此,那是心知肚明。

可问题是,赵勉的心里,有一道最大的坎儿。

“爹,别的都不说了,柳淳标榜科学,说他跟理学不同,最最难以接受的,他居然以墨子和杨朱为祖师,这,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啊!身为儒者,孔孟门徒,我,我绝不能让儿子背叛儒家!绝不!”

赵勉红着脸,用力摇头,态度格外坚决!

刘三吾瞧着女婿,并没有生气。

“你这个想法,也不算错,的确,儒墨两家,当年斗得可是很凶啊!至于杨朱,更是被骂了两千多年,十足的卑鄙小人。不过老夫问你,今日之儒,跟孔夫子之儒,一样吗?”

“这个……”赵勉咧嘴苦笑,“孩儿不及岳父博学,但我也清楚,孔孟之道,就已经有了很大差别。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以阴阳五行为框架,杂收黄老之学,已经和纯儒有了差别。李唐之后,释教东渡,乱我道统。数次灭佛,杀得是血流成河。等到两宋之后,理学兴起,二程学自周敦颐,号为纯儒之学,可他们的学问又来自先天图,这先天图是陈抟老祖的,如何算得了纯儒呢?”

到了赵勉这个地位,以他的眼界,当然很清楚,儒家只是名字没有改变,其中的内涵实质,已经大相径庭。

尤其是朱熹以后,更加不一样了。

只要看过高中的教材,就应该有感觉,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都希望让自己的学问,变成治国之道,而且两位都积极奔走,只不过到处碰壁罢了。

而程朱理学,则更强调修身养性,仿佛一个人修成了圣人,然后治理天下,就顺理成章了。

可鲜有人想过,就算你成了孔夫子,孟夫子,不一样没有用武之地吗!

有句话怎么说来的,一切古代史,都是现代史。人们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所思所想,去揣度阐释古代的事情。

历史如此,学说思想也是如此。

明初的时候,刚刚从乱世走出来,读书人的脑筋还不是那么僵硬,更不是榆木疙瘩。

至少能混到六部尚书一级,赵勉不是呆瓜。

当问题是,让他的儿子背叛儒家,这就太难接受了。

“哈哈哈!!”

刘三吾哑然轻笑,“你啊,还是没有把书读通透了,你当圣贤之道,是那么简单吗?”

赵勉一惊,“请岳父指点。”

老头轻笑道:“柳淳虽然标榜学问来自杨朱和墨子,但试问,墨家的学说,儒家就没有用过吗?比如儒家一向反对滥用武力,反对追逐边功,大肆征伐,这不就是墨家的主张吗?所以啊,读书做学问,不要用门户之见。而且老夫也坚信,以儒家的之广阔,儒门之浩大,足以兼收柳淳的科学一脉!”

“哦!”

赵勉大惊,“岳父,你是说,儒家会吞掉柳淳?”

“非也!也可能是柳淳从里面吞了儒家……毕竟秦汉以来,我们都是外儒内法,现在变成外儒内墨,或者外理学,内科学……也没什么不可能的!”

赵勉觉得脑子都不够用了,这也太刺激了


状态提示:第316章 家有一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