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穿越重生>重生之我是阿斗>第十章 乱起

其实严格来说还有一个部门也独立于三省六部,那就是皇帝的秘书处,这是个隐匿的部门,并不为世人所知,当然,朝廷大员是知道这个部门的。

这个部门规模不大,只有几个人,以前一直由郭攸之负责,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文书。现在郭攸之升任阁老,而且将大部分政事交给内阁后,皇帝要处理的事情少了很多,所以这个部门的规模也缩水了,重要性也降低了。

郭攸之高升后,秘书处就由诸葛望担任秘书长。在灭吴一战中,诸葛望的表现虽然没有司马懿那么老辣,但是,年纪轻轻能有这样的表现算是很不错的了。

于是,战后刘厚就将他调到秘书处工作,算是重点培养对象了。秘书处的其他成员也基本上是一些权贵子弟。千万别小看这个秘书处,这是亲近皇帝的地方,说不定将来的阁老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将一干机构设置完毕后,刘厚又可以偷懒做甩手掌柜了,不过这一次,机构改革带来的混乱明显比上一次强烈多了。

这次的混乱不但发生在朝堂上,还蔓延到了民间。朝堂上的混乱是意料中的事情,而且这种混乱并不是短期的,而是中长期的,必将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

那些去到新岗位的官吏,起码要用几个月到一年时间才能适应他们的新工作,甚至有一些官员始终无法适应新工作,最终只能被调整岗位。

在朝廷实施机构改革后的两三个月,民间也乱象渐生。当然,民间的混乱并不单是因为官府的管制不力,更多的原因是,大汉的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当中。

过去的天朝是一个纯粹的封闭型的农业社会,由于刘厚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一部分新技术已经扩散到民间,导致了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者,还有一些小作坊,社会正急剧地从农业社会向半农业半手工业社会转变。

当然现在离什么大工业化生产、工业革命那些东西还远着呢。虽然离大工业化生产很远,但是,大量的小作坊生产依然引起了社会的急剧变化。

由于生产工业品产生的利润远大于农业生产,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的农民抛弃土地,转为手工业者。

再者说,以前的天朝封闭性很高,就算生产出商品也没地方卖,这样一来,商品生产得越多就越亏。但是现在不同了,随着三个方向大军的推进,意外地打通了到西域的商路。

中原生产出来的商品可以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都输出到西域,继而到中东地区,再往西方转运。一个广阔无边的市场呈现在大汉商人面前,这个广阔的市场似乎多少商品也填不满。

出口商品带来了大量金银,也带来大量的西域商品,但却不能带来粮食。没有那个商人那么傻,千辛万苦穿越万里运输粮食这种低价值的东西来中原贩卖。

大量人口从事手工业,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大量土地被丢荒,粮食生产不足。粮食短缺,粮价必然会上涨,继而有发生饥荒的可能。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例如说,出现大量的无产者,人口向城镇集中,人口的集中又会导致治安问题变得突出,由于运进和运出城市的物资大增,城市里外的道路运输压力激增,城市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社会服务、房屋供应等等,都变得短缺了起来。

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都是令人头痛的事情。所有的这些混乱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短缺的问题,其实,三国期间一直都有粮食短缺的问题。

战乱必然会伴随着饥荒,因为战争对于生产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混战,整个天下到处都是灾民和难民。那个时候,饿殍千里的场面,随处可见。

直到三个国家格局基本确立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三个国家的建立者都是有为明君,他们都或多或少采取了一些,安置流民、休养生息等措施。

例如曹操的屯田制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措施使得三个国家的生产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民生得到了一些改善。可惜三个国家无法和平共处,互相之间连年互相征战,使得粮食总是供不应求。

这三个国家之中,除了蜀汉可从岭南和交州,源源不绝地运来大量的粮食外,其他两国都处于饥荒当中。刘厚统一全国之后,魏、吴两国大量的人口压力就全压在大汉身上了。

人口是一种资源,但是也是一种压力。在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人口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喜欢的资源,但是,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人口就会成为一种负担,这个时候,人口越多负担越大,统治者就越发愁。

刘厚统一天下之后,获得了魏、吴两国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当中有大量的无法解决温饱的难民。

虽然大汉源源不绝地从三个方向的战场输入一些物资,但是,在北方和西方两个方向,输入的东西主要是畜牧业的产品,其中能吃的东西主要是肉类和奶类。

这些东西不属于主食类的,而且价格偏高,主要是供给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作为膳食补充。也即是说,这些都是辅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百姓粮食短缺的问题。

南方稍好一点,南方交州以南地区属于热带,这里的水稻一年三熟,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从这里运回中原。可是,这里的地方毕竟比较狭小,这里的粮食再高产也无法完全满足,地域广阔、人口稠密


状态提示:第十章 乱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