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玄幻奇幻>规则战塔的秘密>第46章 屯龙洞祭祀显圣

第四十五章屯龙洞祭祀显圣

传闻村里的祠堂密室,藏有一部老祖宗编写的族谱《周天子万年历》。这部《万年历》记载过历朝历代的显赫人物,甚至连神物显圣。例如清朝末年,当年的“三才村”(当年出过堪称朝廷栋梁的人才)就是现在的“张家院子”“王家祠堂和“周家坝”三个村子。这三个村居住的都是各姓氏人家的后人。话说那是清朝末年,正赶上百年难遇的大旱,树木晒死晒伤不少;农田,沟渠都干裂无水,裂缝像婴儿嘴巴宽。周围三乡六寨的村民人心惶惶,不少人烧香求菩萨指点迷津。随后真有不少村寨乡民在梦中接到神物托梦,指示由各村德高望重的老辈子,备齐三性六畜;焚香磕头,虔诚祷告,齐聚“屯龙洞”祭祀神物。天上必会降下“祥瑞”。

各村德高望重的老辈子商量后,觉得应遵循“上仙法旨显圣,不可违抗!于是选好黄道吉日,阴历初一,沐浴更衣,抬上三性六畜前去“屯龙洞”隆重拜祭。清朝末年的那场祭祀应该算是非常成功的。祭祀主事人,由“风水大师”第十五代传人“张天师”的老祖宗“张大仙”亲自领纲。

当年的“张大仙”霸气侧漏,脚踏八卦,身穿印有日月星辰的麻衣长袍,手持桃木宝剑,真如仙人下凡。“张大仙”在洞里站点恭恭敬敬的。一大群各乡寨的老辈子一起跟在“张大仙”身后,一心一意,大声催动神秘咒语:“是龙请下海,是圣请上天”急急如律令!”

咒语刚一出口,洞外,红火大太阳的天立马就暗下来了。转眼不知哪里飘来大块的乌云和很稠的浓雾,雾气里让人伸手难见五指。乌云浓雾里夹杂有电闪雷鸣,随后飞沙走石也来趁火打窃,迷糊住人双眼,怎么也睁不开,还有常人看不见的,这时刮起了一股诡异的“红毛怪风。“红毛怪风一刚刮完,三乡六寨就下起特大暴雨。大大小小的堰塘水坝,接连就泡在豪雨中,都获得了不菲的好处。水塘,水坝储水量在不停扩张,枯死的水族在豪雨中快速恢复活力。这场豪雨灌饱了三乡六寨!彻底改变了这方水土的气运。

求雨“显圣”了,本该是大喜事呵!可是,“张大仙”脸色并不好看。如果有那么个有心人留意看张天师的眼睛,会发现他的眼睛仿佛早已变的“空洞无物”了。因为此时的“张天师”,精神“魂”力早已离体了,去追踪诡异的“红毛怪风”了。他的“魄”由于不能自由移动,所以还呆在原地。

“红毛怪风”刮得很快,一溜儿就刮进了几十里外的一个“不祥之地。“不祥之地是个叫“风门村’的村庄。“风门村”的风水奇特,和别村都格格不入。清代风水大师蒋大鸿著录《阳宅天元五歌》经,经云:“更有风门通八气,墙空屋阙皆难避,若遇祥风福顿增,若遇杀风殃立生”。也就是说“风门村”遇祥增福,遇恶变成大凶之地。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里,房屋一般坐南朝北,在中国的中原和北方地区尤盛这种习俗。可是“风门村”要么东西朝向,要么丝毫不顾忌风水格局,斜向方也在开门,而且门窗相对,更不管不忌穿堂煞。

全村唯一有一间南北朝向的房间,居然是全村最恐怖的存在之一。这是当时“风门村”原村长家的房屋。村长家有一把雕刻有奇异花纹和铭文的太师椅,放置在房屋一层正中间,为该村第一大邪物,据说凡是坐过这个椅子的人都死于意外。

从民国到解放初,“风门村”的各种恐怖事件在发酵,去“风门村”走动的乡寨村民越来越少,慢慢在1981年就变成了村民深深畏忌的“鬼村。“风门村”其实到1981后就全村集体迁移了。

“风门村”的人在村内相互通婚,村里虽然背山面水,阴阳走势却全是“反八卦格局。这是明面上的自败风水。加上“人死不出村”导致阴气太盛。村里人下葬的尸体都是带着面具的。这种习俗在埃及法老墓中常见,中国少之又少。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讲究耳清目明,不遮挡异物。为什么“封门村”的死人尸体要戴面具下葬呢?中国人传统里都讲避邪,把鬼呀,游荡的魂魄呀称为脏东西。遇到棺材,纸钱,寿衣都要远远避之,吐出几口唾沫,怕沾染晦气。墓地和人居住区域因该有个隔断,例如小河,树林,山岗。可是“封门村”的传统是人死不能埋在村外,在死者家附近找块空地埋葬。这种风俗造成人“鬼”混居。为了镇住阴魂,于是就有了为死尸戴面具的方法。村里的祭祀之物也挺邪乎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佛,他们拜的是“鬼”,供奉一对鬼像“官偶。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孤魂野鬼都有一定的活动区域,如“鬼宅”“鬼穴”“老坟”;“邪恶树林”,“恶潭”等。一方面鬼怪和阴气重的地方互相吸引有微妙的磁场感应。另一方面,鬼的智慧不高,容易迷路。当然恶鬼凶煞除外。在现在我们称为“封门村”的地方,到处是迷宫一样的道路,让鬼魂煞气无法散发出去,就越累越多,年久精怪成群,诡异无数。

古人对未知的事情,常常是心怀敬畏的。所以长达几千年的文明长河里,人类祭祀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过。“养小鬼”“蛊术”“南洋降头术”“河童”,“木乃伊”等等都和鬼有关联。那么没落的“封门村”人拜祭一对“鬼像”,也不是很特别的事。只是和这些阴暗的力量接触久了,会极大损伤人类的阳气


状态提示:第46章 屯龙洞祭祀显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