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故事,都要有几个强有力的配角,齐玉珍讲的这个故事更是如此,当故事讲到大良这边时,文昱枫和文默都显得很兴奋,其实这种兴奋,应该说是一种情怀。
举个例子来说,有两个国家,其中甲国插足乙国的事物,并且在乙国的某一个决定性的事物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对于甲国人来说,就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还有一种国家强大的错觉。
大良就是甲国,文昱枫和文默就是甲国人,白锦荷叹息一声,对于智商低下的人来说,表面的繁荣足以让他们欢欣雀跃,因为他们看不见繁荣背后的衰败。
齐玉珍的脸上并没有文昱枫和文默的那种情怀,好像他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他依旧慢条斯理的说着。
宋昌安将百夷宝藏给了宋昌盛,有了百夷宝藏,宋昌盛便有了与四皇子抗衡的筹码,两人第一次交锋,四皇子惨败。
当时,四皇子想以强大的兵力,向郑皇施压,可是却发现粮草欠缺,大将军也被粮草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四皇子取出自己的私人银票,准备筹备粮饷,可是郑国几家大型钱庄,却拒绝支付银两,原因是收到当家人的命令,拒绝兑换皇室的银票。
被这些钱庄拒绝后,四皇子看着眼前的银票发呆,他第一次体会到,有了银票竟然兑换不出银两,四皇子一筹莫展,这就相当于一个百万富翁拿着存折去银行,可是银行却说你的存折不合法,不能取款一样。
不过既然有人提前断他粮饷,那就怪不得他了,四皇子答应了良皇的条件,用银票从大良购买粮饷,事成之后,将边城割让给大良。
这个条件对双方都很有利,大良有了四皇子的通用银票,可以充实国库,四皇子有了大良的粮饷,千军万马便可任意调遣。
只是他们这么做,伤害了齐玉珍的利益,去年的那批粮饷,良皇为了表明诚意,向四皇子提供支援,可是这批粮饷在龙源县,被齐玉珍和颂王瓜分,颂王看到搜刮自大良的粮食,竟然要运到郑国,大良的百姓饿得奄奄一息,却将这么好的粮食送给郑国。
所以颂王做了关键的决定,那就是撤出蓉城,并且帮助宋昌盛回到郑国,结束这次战乱。
良皇的满满诚意没有到达四皇子手里,心中气愤,便又筹集了粮饷,支援四皇子,并且派出了心腹中书令亲自负责此事,可是此人的心中却有两个主子,一个良皇,一个是太子,在权衡利弊之后,中书令觉得还是应该给太子一些好处。
就这样又被齐玉珍和颂王钻了空子,第二次盗走了粮饷,这一次可是决定性的,因为郑皇驾崩了,四皇子有兵马,却没有粮草,宋昌盛有用不完的粮草,却是兵马不足。
最后从边城来了一支奇兵,宣布支持七皇子,这支奇兵正是郑皇派出去,迎接宋昌盛的那支兵马,他们确定大良不会进攻郑国后,一路披星戴月的赶回京都,而且郑国局势焦灼,必须靠他们速战速决。
有了这支兵马和皇城禁军的支持,宋昌盛优势占尽,这个时候四皇子做了一件蠢事,那就是抢劫百姓,这样虽然让他有了一点粮饷,但是却失去了民心,宋昌盛继位已是板上钉钉了。
当宋昌盛坐在象征权利的龙椅上时,四皇子也自立为王,郑国南边的三个州被四皇子控制,四皇子的这一举措,让他失去了郑国大臣的支持,而且大将军竟然率军归顺宋昌盛。
败局已成,四皇子回天乏术,自缢于南方行宫,良妃痛不欲生,儿子谋逆,连累母亲,最后只能在冷宫中结束余生。
宋昌盛结束了郑国的乱局,但是在争夺战中支持他的“崔家人”,让宋昌盛心里顾忌,他明白这一次的胜利,是因为崔皇后选择了他,否则郑国没有这么容易结束纷争。
宋昌盛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崔皇后为太后,贤王为一品王爷,崔太后心里很高兴。
并且出使大良的人选,宋昌盛力排众议,派遣贤王去大良。
故事讲到这里,基本上已经结束,不过四皇子的惨败,令人唏嘘,他以为依靠大将军便可以成事,却不知身处后宫的崔皇后以及她的“百夷宝藏”,才是胜利的保障,一步输步步输,轻视任何一个人,都会为你的惨败埋下伏笔。
大将军最后归顺朝廷,宋昌盛虽然没有夺了他的兵权,但是在这场战争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后起之秀,在兵部占了很多席位,大将军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过去了,往后的郑国,宋昌盛给兵部重重压制,最关键的是,兵马的分散编配,彻底分散了大将军的军权。
郑国一切走上了正轨,大良却还在深渊中苦苦挣扎,一场战争,一场变革,只是大良选择了呆在原地。
老铁!还在找"农门辣妻:傻夫,吹灯上榻"免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