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明帝>第七章:协理朝政 二

为了沈家秘营的事情,朱影龙觉得有必要跟沈溪深谈一次,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群体都是由各个利益集团组成的,这一点朱影龙自己这个来自三百多年以后的人是很清楚的,关键是怎么能这些利益集团在他的控制下,互相平衡牵制,良性竞争和发展,一个伟大的君主其他的才能欠缺一下没有问题,什么琴棋书画他都可以一窍不通,唯独这平衡控制用人权谋之术一定要有一定的高度,不然他就没有办法掌控朝局,成为向天启帝一样的昏聩之君。\\

当沈溪被单独请进了密室,他脸带微笑,显得很镇静,似乎早就知道朱影龙会这么做。

朱影龙和沈溪的密探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沈溪向朱影龙全面透彻的讲述了沈家秘营的由来,令朱影龙想不到的是,当年太祖皇帝对沈家恩将仇报之后,沈家受到重创,却在后来又支持了燕王朱棣造反抢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帝宝座,后来朱棣对沈家也是恩将仇报,沈家遭受如此两次重创,祖先幡然醒悟,开始组建秘营,沈家要发展关键还是要依靠官府,沈家也知道官府是靠不住的,所以组建了秘营以备到时候能够有一只力量在关键时刻能够保全自己,这就是沈家秘营的由来。

朱影龙问他为什么将沈家这么一支神秘的力量对自己开诚布公的说出来,这毕竟是沈家的保命的秘密,而且自己还是朝廷的王爷,照理说沈家对朱明朝廷应该恨之入骨才对,又怎么会把这么重要的秘密告诉自己呢?

接下来沈溪道出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这个秘密足以让朱影龙嘴张的能同时吞下两个鹅蛋,沈溪之所以对朱影龙开诚布公的道出了这个秘密也是这几个月辗转反侧思考才决定的,其中一个原因,不用沈溪说,朱影龙自己也明白,那就是秘营营救他的时候必然引起信王的怀疑,沈家必然也遭受到怀疑,这与他当初毅然加入信王阵营的初衷不符,第二个原因才是令朱影龙吃惊的,沈溪的原配早死,没有留下任何的子嗣,所以沈溪才再娶了现在的这个夫人,生下一子一女,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沈溪身为一家之主,能力自然是在家族中属于翘楚之辈,开始几年他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妻子有何不妥,两个孩子也健康的成长,一家人生活的很开心,直到十年前,一个他从不认识的男人来找过她之后,她整个人就开始变了,变得积极产于家族事务,开始沈溪只是以为她在家闲着无事,而且两个孩子都长大懂事,不怎么让她操心,沈溪一个人也的确忙不过来,因此就答应让她帮着做一些家族内部琐碎的事情,结果令沈溪大吃一惊的事情,沈溪主外,她主内,将整个沈家经营的有声有色,在当地更是首出一指的人家,原本有个能干的妻子,替沈溪担一下肩膀上的重担这也是一件好事,但后来沈溪渐渐发现不对劲了,他的这个妻子沈吴氏越来越插手他外面经营上的事情,一个幸福的家庭来之不易,起初沈溪只是稍稍忍让,也曾暗中的提醒过她,但这些都没有用,沈吴氏不但不听劝,而且还变本加厉的干扰自己在外面的工作,直到沈吴氏知道了沈家秘营的事情,于是她就拼命的去了解沈家秘营的事情,可沈家秘营只听沈家的家主一个人命令,而且是一代家住传一代家住,族人根本不知道有这支力量的存在,沈溪从那个时候开始对自己的妻子怀疑,调动秘营的力量查自己妻子的来历,不查不要紧,一查顿时吓了沈溪一大跳,原来沈溪的妻子根本不姓吴,而姓蓝,是凉国公蓝玉的后人,当年蓝玉谋反被诛,蓝氏一族基本被诛杀干净,但还是有漏网之余,蓝玉在外金屋藏娇的一个青楼女子为蓝玉留下了一个没有熄灭的火种,这个青楼女子为蓝玉生了一个儿子,并且将父亲留给他的百万家财,改随母姓吴,隐姓埋名,联络当年被诛杀的大臣武将之后,等待时机造反为父和族人报仇,他的后人为了这个目的一直延续至今。

据朱影龙所知的历史,蓝玉谋反一案确实难以说的清,史载蓝玉在谋反一案中居然没有任何对自己如何谋反的供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但是证明蓝玉谋反的证词却多大千件,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蓝玉勇猛善战,平云南,战四川,战功显赫,又是中山王徐达的小舅子,平日里持宠生骄,骄横跋扈,朱元璋怕自己死后,子孙难以驾驭,于是就导演了这场蓝玉谋反一案,趁早把危险灭在萌芽之态,太祖皇帝可谓一番苦心,可到头来还是没有用,太子早死,传给皇太孙朱允文,还是被四叔生生夺去了皇位,看来,对萧墙之祸远大于蓝玉可能会谋反。

沈吴氏平日在沈家很得人心,加上这十几年来沈溪不查之下,她细心的经营,沈家旁系多已成了她的支持者,沈溪渐感自己的权威收到威胁,干脆远走京城,全力经营在外面的产业,不断的将家族中忠于自己的人调了出来,沈家内部现在已经渐成两派,表面上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夫妻二人已经在为争夺沈家的控制圈展开了斗争,蓝家的财力本就不弱,如果再加上沈家的财力,造反就更多了把握,蓝家早就对沈家有了图谋了。

朱影龙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当初沈溪会那么痛快的答应自己了,他孤身一人,力量有限,他又不想沈家内部分裂,沈家秘营又不能过早的暴露,朱影龙这个送上门的挡箭牌,沈溪当然会利用了,而且沈溪巧妙的利用朱影龙将自己族人一步一步的


状态提示:第七章:协理朝政 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