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把本网站163x告诉你的朋友哟!转发的更多更新越快,据说分享本网站的最后都找了漂亮的老婆哦!
1998年,对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来说,绝对是难以忘怀的一年。九八年的夏天,中国人民最大的敌人,就是长江特大洪水。
从6月份起,长江流域共出现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第3次发生在7月末至8月末,在此期间,汉水流域的降雨量要比常年偏多2至3倍。
汉水,又称汉江,它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经天南省西门市的东南部时,它也分出了一条支流,这条支流叫文武河。
文武河,全长60多公里,它是天南省西门市与龙泉市的重要分界线。文武河流经的中间区域有个乡镇,这个镇叫二河镇。
二河镇在行政上归属于龙泉市,它是龙泉市面向西门市的门户。也是连通东西两地商贸往来的核心枢纽,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河镇为何叫二河镇呢?
这还得说到文武河了。文武河的流向是由北向南。北边是源头,与汉水相连。水由高处往低处流,故而从文武河流域的地势上来看,北高南低。但不知为何,也许是大自然的伟岸之力吧,文武河在流经二河镇这块区域后,竟然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态。
二河镇的上游,其特点是河道蜿蜒曲折,河面宽阔,水势汹涌。水下乱石堆积,河底泥沙量大。
二河镇的下游则大相径庭。河道笔直不说,最大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水很深,另一个就是水很安静。
也正是发现了这一奇特的现象,八百年前,生活在河道两岸的黎民百姓,给这条汉水的支流取名为文武河。
二河镇上游以北的河段,叫武河。二河镇下游以南的河段,是文河。文河、武河的分水岭在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这片区域的独特性,于是直接取名为二河镇了。
由于武河常年洪水泛滥,所以武河两岸杂草丛生,荒无人烟。武河往东延伸的龙泉地区与武河向西延伸的西门属地,均是两个城市的贫困区域。
但文河不同,文河两岸十分适宜人类的居住。翻开史册不难发现,二河镇所在的区域,历来都是龙泉市的人口大镇。与二河镇毗邻的西门市走马镇,他们的情形,同样亦是如此。
古往今来,生活在文河两岸的百姓,或多或少都拥有文河独特的气质,内敛。他们做事稳重,头脑灵活,所以文河人能挣钱,而且生命力旺盛。在风调雨顺的年代,这片土地曾出现过不少大地主、有钱人。
不过成也文河,败也文河!
由于与武河乃是一脉相通,若是遇上平常时期的洪水,依靠二河镇北边的水坝与东西方向绵延数十公里的防洪堤。这种小型天灾,就能顺利地度过。等洪水退去后,文河周围的百姓,也依旧能安居乐业。
可若是碰上像1931年、1954年这样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文河百姓那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有考据可查,每经历一次特大洪水,二河镇就得重建一次。正因如此,富商、豪绅、地主等家大业大的主,他们在大自然不可抗力的作用下,也只能望风而逃、望水哀叹了!
从历史角度上讲,文河水既能滋养百姓,也能毁灭生活。所以千百年来,文河人对文武河是又爱又恨!
但奇怪的是,每一次遭遇劫难之后,几乎很少有人会选择背井离乡地离开文河!所以就有人猜测,难道是因为文河人懂得感恩吗?
又或者说,人类是傍水而居的,百姓们离开文河就无法继续生存。可这根本就说不通,要知道普天之下并不是只有文河水能养人的。
于是曾有自诩为哲人的文河人解释过这种现象。老百姓对文河不离不弃的根由,是因为文河有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这里土地肥沃、渔业物产丰富,择居于此,百姓的生活就有了根本保障。不过若说仅仅是基础保障,恐怕是达不到鲜有人走的神效!
神效如何练就,那就不得不提现如今二河镇的支柱产业了,沙石资源开发。石是次要的,主角是沙。那么沙石又从何而来?对,你没猜错,正是武河!
聪明的文河人早就把贪婪的目光瞄向不宜他们居住的武河。随着造船业的飞速发展,挖沙船的效率也得以大幅提高。
自近代以来,武河的沙石资源开始被大规模地开采利用。仅沙资源而言,因沙产生的经济利益就难以估量。尤其重要的是,武河虽不适合长途运输,但别忘了二河镇所处的地理位置。水路不通,陆路可是畅行无阻的。
但沙子,不可能永远采之不尽吧?
正是败也洪水,成也洪水呀!
洪水猛兽,在劳动生产者眼中是杀人如麻的魔鬼。粮农、渔民、果农…无一不对其深恶痛绝。
可在商人眼里,每一波洪峰,表象上是大浪滔天,可浪潮汹涌的深处,却有着数不尽的黄金。这种黄金,就是洪水退却后残留在武河的河沙。
每一次洪水来犯,普通农业者叫苦连天之余,大多只能选择避其锋芒。而善于洞察商机的商人,他们需要做的只有一点,大浪淘沙。
如此一来,久而久之以二河镇为中心,以沙资源为支柱产业,一条集挖掘开采、加工销售、装卸运输的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到1998年初,改革开放即将年满20周年之际,二河镇沙产业的名声,在天南省那都是响当当的!
只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