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古人的智慧、权谋和胆量,远比现代人卓越。甘肃地广人稀,许多大地主家里都缺佃户,普通中产阶级家里也存在缺人手现象。
县令大人下定决心要留下城外的饥民,人口的增长也是为官在任是否称职的评判标准之一。
以往安置灾民,通常是短期的赈济后,发还原籍,估计县令大人一是看这些灾民不太多,本地完全可以消化掉;二是觉得这里地广人稀,有人才能有经济繁荣,妥善安置灾民也是政绩啊。
官府把各家各户集中到了城门口,县城里从来没聚集过这么多人,象赶大集一样,大家一边忙着和好久不见的七姑八伯打招呼,一边看稀奇。
衙役们在大声地宣布,各家有需要人手的都可以在饥民中选择,官府在落户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饥民也各有打算,有的想打短工,过几个月回家乡去,故土难离。有的想卖身为奴,看看这小县城,大灾里还有吃的,这就是沃土啊,能在这终生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刘大妈捣了捣李小红:“咱们学院里头也缺人。”
“缺哪些人?”
“做饭、扫地、倒马桶的、看大门儿的。”
“那现在是谁在做这些事呢?”
“都是那些家贫的学子,干活抵学费的。”
李小红不说话了,她原本就是把这些琐碎的事情全部丢给刘大妈,刘大妈这样处理也很好。
现在若是有廉价的劳动力,当然更好。不能让家贫的学子一直勤工俭学下去,人家是来学知识的。
李小红不去与人争,由着那些大地主大富豪,先去挑人。
她随着人群慢慢混到乔小衙役身边,低声道:“二妹夫,给我家里挑上几个老实可靠的。”
乔小衙役陪着笑脸儿,眼睛没有看李小红,象探照灯一样,扫着场里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嫂,你放心,我已经看好了几户人家,我家里也需要找个带孩子的妇人。”
李小红心领神会的到旁边去登记需要的人选,她是想着有合适的人选,给两个老宅子里配上人,自从王大妈嫁人了,两个老宅子都是李妈妈带着傻姑去忙活。
过了一会儿刘大牛挤了过来,他是直接从庄子里过来的,探着脑袋看了半天,才找到妻子。
官府不仅通知了县城里的人,县城外的村庄都通知到了,刘家庄的里正也过来了。
县令大人是下定决心,今天要把饥民的问题全部解决掉。
夫妻俩躲到一边去说悄悄话,一段时间不见,小别胜新婚,两人有说不完的话。
李小红问刘大牛:“农庄还需不需要人手?”
刘大牛摇摇头,农庄跟前也有饥民,他偷偷地观察,有好的直接留下来,不需要通过官府,通过官府有时反而麻烦。
李小红知道大的庄子,许多都是偷偷地开荒,隐瞒了佃户人数,少交官府的税银。如果按实缴纳,没有庄子能赚钱。
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民不报官不究。…
现场的饥民很快减少,那身强力壮没有家庭负担的,快快被人挑走了。
家里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小,拖一大家的人,或者是家里只有老弱妇孺没有壮劳力的就被剩下了。
乔小衙役领了三户人家到李小红这儿来。李小红一看其中一家居然有三个小孩,也不知是怎么千里迢迢跑上来的。
“这三户人家我观察过,都是忠厚老实,只是家里有些负担,你看行不?”
李小红有些不快,那些身强力壮的你不给我,给的这些用一个人还需要养一个人,这亲戚是怎么照顾的?
乔小衙役一看李小红面色不好,知道李小红想偏了,低声道出内情:“谁家逃难都是一大家人,最后只剩下强壮的年青人,这年青人肯定不是什么善良之辈。”
李小红明白自己误会了乔小衙役,人家是可着好人家给自己推荐呢!
她给刘大妈使个眼色,刘大妈上前去一一询问,查问每个人到底有什么技能。
乔小衙役看她家是有针对性地挑人,干脆又点了几户人家,让她慢慢挑选。
这边人刚选完,那边衙役们又开始高呼:“每家每户必须承担在场剩下老弱妇孺,至少一名。”
李小红看场上剩余的人,确实不好选。
有的是老爷爷带着小孙女儿,有的是一个女人带着老的小的一大群,这样的人带回去,根本干不了什么活。但凡家里有壮劳力的,都被人选走了。
虽然场上的人满脸菜色,眼里闪动着渴望,可是选人的主家都不愿先发话,官府是要求大家白养活人哪!
刘大妈站在场上一声吆喝:“谁会做饭?”
立马就有几个妇女把手举了起来。刘大妈麻溜地问:“会做什么菜系?”
学堂里面有家贫的也有家富的,有那赤贫的就有豪富的,大家对于厨房的伙食诟病已久。
身为学堂大总管的刘大妈早就想在大厨房之外,单开一个小厨房,为家里条件好一些的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单独做饭。
古浪县城门口聚集的灾民,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被消化掉了,也是因为古浪县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到达的灾民并不多,比起一个县城几千户人家来说,一百多的灾民真的不多。
刘三牛再次来到帐房学堂,这次他已经是熟客,没用通报,就让他进来了,他鬼鬼祟祟地东看看西望望,刘大牛大怒:“光明正大的,做什么鬼样子?”
刘三牛没理大哥的质问,迅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