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大汉帝国风云录>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二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四节

二月下,河内郡,河阳城。

扬武将军杨凤接到李玮的口信后,立即召集校尉杨震、廖磊、李尧到大帐议事。

徐荣和杨凤南下京畿时,骠骑大将军李弘为了他们行动方便,特意授权徐荣和杨凤两人都督中外诸兵事,拥有对所领军队的完全指挥权。本月中,由于河东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弘又急书徐荣和杨凤,让他们密切配合临汾行辕的李玮控制好京畿一带的局面,不要轻易展开行动,以免恶化当前形势。

徐荣和杨凤谨遵军令。这段时间,董卓已经数次催促两人出兵攻击叛军,但两人置若罔闻,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杨凤突然接到和李玮事先约定好的口信后,非常兴奋,他一边招呼众人坐下,一边高兴地说道:“大人命令我们在春耕之前解决洛阳的事,这河内的战我们现在可以打了。”

廖磊笑道:“这么说,我们要和李肃、张扬商议出兵攻击的事了?”

“这事你去办。”杨凤剑眉微皱,不屑地嘲讽道,“我们到了河阳后,董卓就让张扬撤过了黄河。哼,他以为撤过黄河就安全了,简直是笑话。”

廖磊点点头,转头问李尧道:“到太行山的人还没回来?”

“你放心,我们几个和于毒、眭固都是老交情了,不会出事的。”李充露出一丝坏笑,压低声音道,“要不我亲自去一趟?”

“没有必要。”杨凤挥手说道,“这么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毒和眭固如果还抓不住,他们也只配在太行山做一辈子山贼了。”

接着杨凤把北疆目前的严峻形势简单说了一下,最后说道,“离开云中行辕的时候,大人对我们说过,能不能迅速解决北疆危机,关键不是击败袁绍,而是占据洛阳。拿到洛阳,我们就能掌控局势。因此,河内这一战的目的不是打袁绍和王匡,而是打李肃和张扬。”

“李肃和张扬有一万五千北军,而我们只有一万屯田兵,实力上差距较大。所以,请诸位务必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出什么差错。至于怎么打,我们已经商量好了,现在就等于毒下山,张扬过河了。”

二月下,河南尹,荥阳城。

龙骧将军徐荣召集强弩中郎将孙亲、武毅中郎将高览商议攻击酸枣叛军的事。

“大人来令,要求我们立即展开攻击,以便迅速抢占洛阳。”徐荣摊开地图,慢条斯理地说道,“目前酸枣一带的叛军主力大约有四万到五万人,他们会盟后,一直没有动静,显然是想拖延时间。双方对峙时间越长,对我们北疆就越不利。因此,这一仗要立即打,而且要一击必中。”

孙亲摸摸短须,笑着问道:“诱敌的事很关键,要一败再败,这事一般人不愿干,你看交给谁好?”

徐荣看看两人,笑而不语。

“诱敌之事事关重大,非等闲之辈不能胜任。敬之既然有此一问,肯定是有人选了。”高览急忙拱手说道,“敬之,这事我就不和你争了,首功就给你了吧。”

孙亲大笑,“你们看,高顺如何?”

“好。”徐荣轻拍案几,“我看中的就是他。请他速到大帐来。”

第二天,高顺、梁百武带着五千人马急速向酸枣进军,徐荣领大军随后跟进。

****

大汉国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三月。

三月初,北疆。

由于北方雪灾,李玮于年前购买的粮食大多被征调到大漠和边郡赈灾,而赵岐又无偿支援了幽州一部分,结果导致河东和晋中两地粮食紧缺。

正月过后,随着迁都一事的开始,京畿流民象潮水一般涌入了河东。等天子车驾西行之后,这股流民潮突然变成了惊涛骇浪,河东流民骤然猛增,粮食顿时成了稀罕物,价格一日之间连翻数倍。

北疆的危机并没有象人们预料的那样在长城以北爆发,却突如其来在晋南一带猛烈喷发了。北疆诸府措手不及,一时间茫然无策陷入了困境。

河东诸府和骠骑大将军临汾行辕被数十万流民团团围住,凄惨的哭号随着初春的凛冽寒风响彻四野,死亡的阴影霎时笼罩了晋南大地。

骠骑大将军李弘不顾北疆诸府的强烈反对,断然下令动用去年从朝廷要来的屯田资金和戍边军资,“不管粮食有多贵,先买下来赈灾再说。”

同一时间,李弘下令征募巨贾徐陵、麹忠,河东卫阀的卫彻、晋阳王阀的王柔、令狐阀的令狐邵、郭阀的郭策为骠骑大将军府掾属,主要负责北疆财政货殖互市等诸事,直接参予北疆相关财政诸策的制定和执行。李弘说,如不从辟,就给我抓来。

八百里快骑的急骤蹄声日夜回响在长城南北的驰道上,骑士们打马狂奔的身影成了流民心中最热烈的期盼和希望。

徐陵、麹忠和卫彻被黑豹义从请到了临汾行辕。李玮和河东府的长史桑羊直言不讳地说道,你们现在是大汉官吏了,要承担社稷兴亡的责任。你们首先向北疆捐助一部分粮食,然后把家中库房里的粮食全部卖给北疆,立即卖。卫彻问,按什么价格卖?李玮不想多事,现在需要的粮食,是时间。所以他咬咬牙说道,按现在的价格卖给北疆,三千钱一石。

徐陵、麹忠和卫彻等人想想随即也就答应了。赚十倍的钱,如果再不卖,李玮说不定要发疯抓人了。李玮说,这个价格不能再涨了,再涨下去北疆就没钱了。北疆一乱,大家都玩完。你们现在是骠骑大将军府的掾属,你们想个办法,如何平抑


状态提示: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二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四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