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晴雯也开始同情王夫人了,你说老公合法的找二奶,而且这二奶还是王夫人自己送上门的。你说王夫人想不变态的也难啊。
本来王夫人有两个儿子的,结果一个早死了,虽然有孙子,但是王夫人原因不明的装没看见这个孙子,所以就忽略不计;还有个宝贝女儿——从把女儿送进宫做女官这一点看,恐怕也不宝贝,要是真的宝贝就舍不得了。这样算下来,王夫人也就宝玉这一个宝贝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和寡母独子一样了。那时候的女人还不像现在的女人有个事业,就是没有事业还能有个社交,娱乐方式也多,那么抓住儿子的心理恐怕更甚。
要是宝玉娶了宝钗,看着是自己外甥女的份上,王夫人对儿媳妇可能还好点。当然也不一定,古代有许多亲上加亲,最后还是对媳妇不好的例子。那里面不全是宝黛这样的姑表亲吧,像二宝这样的姨表亲也不一定没有。关键还是婆婆变不变态,当然要有夏金桂的泼辣劲就什么样的婆婆不怕了,大不了鱼死网破,你死我活。问题是一般姑娘没有夏家小姐的彪劲。
晴雯又想因为有贾母参合,原著上有黛玉,现在有湘云,王夫人要宝钗当媳妇也是披荆斩棘,得万水千山才能修成正果。这样一来,王夫人对宝钗会珍惜也说不定。从心理学上说,来之不易的东西比较珍惜。这么说来宝钗还要感谢湘云才是。原著上的黛玉就不用感激了,因为原著上头宝钗那辈子那根本就是被贾家的婚事害了。
这里晴雯想着,那边还在发展,探春说:“当家的主母当然是对儿女一视同仁的,大家的规矩在这里。那沈家夫人既然是南安王妃的妹子,必然也是大家出身的,怎么也会不错的。”
要不是有后头这句“大家的规矩在这里。”等着,晴雯还以为探春奉承王夫人到了睁着眼说瞎话的地步,不过有了这句就对味了。一视同仁是规矩,大家教育的要求,但是也就这些了,规矩“不错”就是好的。不亏是朵玫瑰花,句句在点上。
凤姐说:“这沈家少爷是庶出的也罢了,只是这沈夫人虽是高门出身,但是沈家不过是从沈家老太爷那里科举出身才做官的,根基到底薄些。”
惜春冷笑一声说:“现在我们说人家家底薄,根基浅的,可是人家一代代真才实学的考出来的,以后还不知道谁家好呢。”
贾府里还真有明白人,这惜春姑娘年纪小,又不被重视,但是看事情到透彻的很。
不过正是太明白了,才同样是姑娘,却在贾家混得不如探春的,因为贾家不需要明白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从来不受待见的,何况贾家要的只是粉饰太平的面子工程。
偏惜春是个最清冷不过的明白人,看得透贾府纸醉金迷背后的腐朽,认识到贾府穷奢极侈掩盖不住的衰落的必然,偏又不肯三缄其口,粉饰太平,贾母不喜欢她也是必然了。贾珍就更不用说了,对贾珍来说,贾家就是繁华似锦,长盛不衰的,太平哪里用的着粉饰,本来贾府就是千秋基业。还不如贾母还知道是贾府的长治久安不过是自欺欺人呢。
再说对于贾家对沈家的轻视,晴雯都想笑。吏部侍郎是什么官职?吏部副长官,在吏部仅次于尚书。这吏部侍郎在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红楼这个世界不清楚,不过最低也得是正三品。怎么也算的上朝中大员了。
贾家世袭的官职不过是三品,可是你这三品和人家的三品能比么?人家吏部什么地方,六部之首。实权的位置,皇帝的亲信,朝中的重臣。你家不过是个挂名的闲职,祖上余荫,有个功名,领份俸禄罢了,何况就是不抄家也是最后一代了。居然嫌弃人家根基浅,家底薄,也不看看人家的实权。什么叫夜郎自大,这里就有现场版。
你家贾政不过五品官,还不是是什么重要职位,说起来你们贾家不过一靠祖宗,二靠元妃,一个标准的外戚纨绔家族罢了。你们贾家的姑娘真要嫁人家沈家那样的新贵人家还不要呢。以为你们真的还是公府呢?
晚上回到蘅芜苑,等紫鹃回来,悄悄告诉晴雯,贾母是不满意那沈家公子的。一是因为是庶出,一是嫌弃沈家不是世家,不过沈侍郎父亲那辈子才科举出身做了官。贾家果然从上到下一个声口,夜郎自大啊。
在晴雯想来:虽然沈轻飏是庶出的,出身上差了点,不是人家少爷人好么,长的漂亮又有功名,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怎么说比起你家给迎春找的那个强多了。
还总当自己是世家,世家的规矩就是一帮子小姐,表小姐,奶奶们当着人家姑娘的面评论人家夫婿候选人啊?更不要说少爷在小姐堆里养活,和表小姐们一起吃,一起玩的,什么世家是这规矩?
题外话:声明一下在晴雯概念里的世家是王谢那个标准,所以很难有家族达到她认为的世家标准。
毕竟那“山yīn_dào上桂花初,王谢fēng_liú满晋书”的家族在历史中也只能有一次的绽放。那是真正的光风霁月的贵族时代:秦淮河畔,乌衣巷口,出将入相。“襟韵何如,文雅fēng_liú,王谢辈人。问传家何物,多书插架,放怀无可,有酒盈樽。一咏一谈,悠然高致,似醉当年曲水春。还知否,壮胸中万卷,笔下千军。”无论怎样的战乱和血腥,也掩盖不了那空前绝后的风华。
可惜顶峰的辉煌无可复制,后人们只能缅怀一下“王谢乌衣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