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青春校园>往后千年>公元176年 熹平五年12 战功之争

刘备和卢植分兵之后,都在快马加鞭的赶往临湖、襄安二地,而此时这两地的蛮族士兵得知大军溃败后,开始彻底的劫掠这两座城池。蛮族此回总计出来的兵马也就25000人左右,舒县城下已经丢了整整14000左右了族兵。1000名蛮族溃败之中少数回到临湖、襄安两地外,又有一半多被黄盖追杀致死。

临湖和襄安差不多都还有5000不到的蛮族士兵,现在两地都只有蛮族的小统领的统治着。他们并不打算死守城门,大军已经折在了舒县。现在两地的蛮族只想多搜刮点城内好处然后撤回山里。这就样,本已经十不存一的临湖、襄安两城又被翻个底朝天。

就在蛮族士兵,忘我的劫掠城中百姓时。黄盖带着骑兵先行杀到城下,只见城门大开,城中乌烟瘴气。当即张飞就摔士兵杀了进去。蛮族士兵看见大汉的士兵这么快就来了,根本没做多少抵抗。就各自从其余3门往外逃了,张飞沿城门不断的绞杀。又让蛮兵留下了毛两千余人,其余蛮兵全都四散逃走了。

卢植那边的近况,有稍有不同蛮族的小头领在城门口还稍做了挣扎。但既没有士气又不善守城的蛮族士兵,过不得几个时辰临湖县城也就宣布告破。卢植,看着满城断壁残垣,巷道里多少妇女儿童被侵害残杀后的样子。顿时怒火中烧,将之前攻下城池俘虏的毛1000多蛮族士兵就地处决了。

紧接着,就开始对临湖城的清理打扫。刘备这边,慢一步到达襄安但是对蛮族做的一切也是深恶痛绝。知道有很大一批蛮族躲进山里后,就派大量斥候出去打探情况。自己留下步兵开始清理城池,而临湖、襄安两县城经历这次蛮族叛乱彻底没有了生机。城中大族世家早已被屠之一尽,百姓也只有少数躲到城外躲过一劫。

过了几日,卢植留下千于士兵把守临湖城。而刘备把黄盖和5000名步兵全部都留在了襄安城内,四散出去的蛮族还在山里。不知道何时会有何举动,刘备只能全部兵丁留下。自己带着没有伤的亲兵40人和骑兵2000人回了舒县城。舒县太守府内,卢植和刘备开始整理郡内各项事宜,清理人口和荒废的田地。1个月后全部的战报和临湖、襄安、舒县三县城的损失全部上书到了洛阳。

洛阳城内,朝堂之上。之前接到卢植上报的捷报,灵帝也是深是开心。尤其是解除舒县郡治之围,在太尉周忠有意帮衬下又打通了点张让的关系。朝堂上对刘备周崇的功绩大书特书,什么周崇誓死保郡城,什么刘备3000骑兵杀的蛮军片甲不留,尽不折一人。

其实其中明眼人都知道,朝廷派的是精锐骑兵3000。其中多数人又是卢植培养的军队底子,是又出工又出力的,碰上蛮族这种空有蛮力但装备简陋文化程度不高的,赢是一定的。只是不知道是怎么个赢法。现在出来个大胜这就无可挑剔,这让灵帝脸上非常有光彩。

刘备嘛!一直是被灵帝当做自己发掘出来的自己人来培养的。自己人立大功自己开心不已,满朝风言风语多说自己宠信宦官,现在又如何。我刘家自己人也能立下厚厚战功,本来满朝能征的将军不少,姓刘的却不多。到了东汉末,刘室王朝都只剩下了一些守成之辈,少有刘备这样文武双全的。

随即就要给刘备封候,但是大臣们那肯啊。不出半年,大上造的爵位还没有做热内就要直接封候了。还年纪轻轻才满16岁。随便立个战功,灵帝就把刘备当霍去病,这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已被免去司徒现在是太常的袁隗,知道刘备并不于袁绍他们亲厚。就出来说“皇上,刘备如此深得恩宠,唯恐会有士族大臣不满以为皇上任人唯亲。不如再等多日,等庐江平定再行封賞也为时不晚。”灵帝本来是极不情愿的就要立马封赏刘备,但大臣都出面反对。只好作罢“就依太常所言。”

一月有余过后,卢植和刘备清理出来的庐江郡现况的奏表终于上达厅堂。朝堂上,太监对朝堂诸臣念叨“臣卢植,刘备禀奏。熹平五年蛮族反叛致庐江郡临湖、襄安全部沦陷。两城百姓活下着了了,舒县城围解后蛮族残部更是屠杀劫掠两城。临湖、襄安以沦为空城,庐江郡其他县城百姓四散逃离则不计其数。

原人口43万,现存20余万。蛮族溃军,躲于深山不出以不足为虑。但庐江郡以大伤元起,望请皇上免去庐江郡3年税负。九江和庐江多有连枝,此回庐江叛乱有不少九江蛮族混在其中,九江不安治庐江也难平。随请皇上尽快任命九江太守来安定九江。以尽快恢复庐江郡生机。”

朝臣和灵帝听完奏章后,都大吸一口凉气。流失近半的郡民,想都不用想现在庐江郡是什么惨况。再加之临郡九江郡,前年刚被蛮族犯境同样好不到那里去。没有百姓和油水的的九江郡,在卢植离开后的一年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此时,太尉周忠对张让使以颜色。张让当下明白其意,上前报奏灵帝。“皇上,先前安阳乡候周崇誓死保卫郡县负伤在家还未嘉奖,周崇早年皆以举过茂才。对九江甚为熟悉,臣觉得九江太守由周崇担任甚为合适。”大臣们都明白其中的道道,不想过多得罪太尉周忠,皆无异议。

此时,灵帝略表现的不满,好嘛你们自己的人给要官的就这么积极,怎么不见给刘备请奏的。心里刚这么琢磨着,议郎蔡邕就从人群中站了出来拱手拜道“皇上明察,卢太守和荡寇校尉刘备在


状态提示:公元176年 熹平五年12 战功之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