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言情总裁>大师下凡>第155章 烧窑大将军

所谓半刀泥,其实是一种陶瓷刻花技法。说白了就是一边深一边浅的刻花刀法,原本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

图案纹饰简练明快,手法以印花、刻花和堆塑为主。其中半刀泥法的刻划纹样,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图案有凸起之感。

刀法灵动跳脱,奔放潇洒,轻快酣畅如行云流水,可谓鬼斧神工。其如冰似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当时陶瓷装饰的主流。

毛正聪放下素胎,剩下工作交给徒弟们,洗干净手,带苏渊来到客厅,坐下聊天。自从见识过对方惊艳的拉坯手艺,已经把他当成同道中人,也希望多多交流。

从柜子里拿出一套茶具,展示道:“这是影青瓷,算是毛某的巅峰之作。”

苏渊拿起一个茶杯,在灯下不停转动,瞬间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仿佛清波荡漾,温润如水。

“所谓影青,瓷质洁白如玉、釉色莹润、胎薄透明、刻花纹样流畅生动、精巧细腻。在灯光映照下,通明淡雅、玲珑清晰,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它是半刀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清新淡雅的青釉与半刀泥相结合,剔透如玉,雕花精细,应用于文房四宝、功夫茶具之中,更能体现文人雅士之志。”

毛正聪正色道:“如果纯以素胎品质作为标准衡量工艺高低,影青算是第二,传统名瓷还有一种玲珑瓷,薄如蝉翼,轻若浮云,精雕细琢,堪称绝品!”

看苏渊笑而不语,继续解释道:“玲珑利坯难度最大,尤其在最后阶段,真可谓是争胜负于一丝一忽之间,定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少一刀则坯体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即使是一个大喘息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如果没有娴熟精湛技艺、没有必胜信念、没有顽强毅力、没有一丝不苟精神、没有良好心理素质,都无法取得关键的最后一刀的胜利。”

说完摇摇头,无奈道:“可惜早已失传,否则……”

苏渊点点头,在他看来,手艺传承最大难度在于人,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干这行。需要定性和坚持,用老话讲:要能坐的住!

古代匠人收徒弟,前三年都是干零活,不是挑水就是砍柴做饭,连原料都不让碰。

为了就是考察心性如何?还有人品高低?

三年满意后才真正入门,拜师学艺,从最基础学起。铸剑是拉风箱,打铁。瓷器就是挖泥土,踩莲花墩,晒泥,足足又是一两年。

然后才能动手拉坯,再是动刀修坯,最后动笔上画功,一套下来,没有一二十年,想都别想!

要说浪费时间,那真是浪费。可教出来的徒弟水平绝对高,随便给一块瓷土,都不用手摸,一鼻子就知道是出自哪里。

整整两年跟泥巴打交道,每天脏兮兮,全身都是泥,换成谁也能做到。这不叫天赋,这叫坚持。

真正什么叫天赋?

从利坯开始,同样的刀,同样的素胎,有人就能修到一毫米,有人打死也修不到,这才是天赋。

画工更是如此,需要深厚的美术和设计功底,就算是仿古,那也要一笔一画的按照古人的仿。

仿不是一个坏词,古今中外,所有艺术都是从仿前人开始,无一例外!

想到这里苏渊放下茶杯,试探道:“这次来想跟您打听点消息,咱们龙泉有没有合适的窑口出售?”

“你要买窑?”毛正聪一愣,迷惑道:“有是有,难道你真要自己烧瓷?”

苏渊喝口茶,笑道:“瓷器毕竟是从小学起,有感情,现在苏家剑铺已经走上正轨,有专业人才运营,至于我,还是更喜欢研究手艺。”

毛正聪点点头,暗自赞叹不愧是最年轻大师,这份淡定专注远非常人所比!

换成其他人,一定好言相劝放弃这个念头,因为瓷器太烧钱,一件精品能出世,九分靠手艺,一分还要看运气。当年清三代鼎盛时期,有多少窑工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为这门艺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按照清宫档案记载,当年雍正让御窑厂烧几个粉彩大盘,亲自确定图案,唐英兢兢业业整整两年,终于攻克所有难关,完成任务。

可惜成品率太低,几十窑最后只成六个精品,唐英亲自护送进京,面见雍正。皇帝看完瓷器,又喜欢又心疼,最后咬牙下令,以后不准再烧,以防劳民伤财。

连皇帝都心疼成本,可想而知其中的惊人耗费!

但苏渊身家亿万,随便一把作品都上千万,连自己都羡慕嫉妒恨。既然肯问,那就是信任,毛正聪沉思片刻道:“龙泉毕竟是青瓷之乡,要说窑口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但因为各种原因,能用的精品屈指可数。”

“如果数量不多,我建议不用考虑龙窑,成本高,费时费力,反而馒头窑更适合。”

苏渊点点头,英雄所见略同,龙窑太大,不如馒头窑灵活,跟刀剑一样,走高端路线,以质量取胜。

毛正聪看苏渊点头同意,暗自松口气,建议道:“瓷器流传几千年,从泥土开采,到拉坯修坯,上釉画工,最后入窑看火,每个环节都博大精深,容不得半点马虎。”

“如果让我推荐,冯家的馒头窑不错,特别是老冯,乃龙泉为数不多的老把桩!”

苏渊心头一喜,不愧是老江湖,这次不虚此行。就算在工序简化的现在,烧一次传统柴窑仍需要至少六个不同工序的匠人,分别完成坯入匣钵、放


状态提示:第155章 烧窑大将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