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铁甲骑兵>第454章 北方战役-大铁路保卫战(3)

这个紧急消息立刻发往转移中的3个师,却得到了一个更加糟糕的消息。

两列运送1万5千士兵的火车在里贾纳西130公里处,已经遇到袭击,一支不名身份的部队,将凯瑟拉峡谷铁路大桥炸毁,这个大半个师的士兵目前无法撤h落基山脉。

修复这座铁路大桥可能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赵铁柱司令命令他们先就地将防御阵地做好,至于出口的事情,暂时先别管了。

如果此时贸然阻截敌军破坏铁路,很可能中埋伏。

如果敌人装甲部队,得知这个消息,极有可能会出动部队进行围歼,所以防御线必须先保证。

好在山地虽然限制了这1万5千人的行动,但是也很大程度限制了对手的行动。

只是这支被困队伍没有任何重武器,一旦敌人不顾地形环境的不利因素,发动绝死攻击,想挡住敌人的攻击会很困难。

而飞机在山地同样会被限制空中优势,即便飞机返回盐湖城装载炸弹,轰炸效果也没有多少。

直升机可能好点,问题是20架直升机需要给部队运输给养,否则一个礼拜可支撑不了,1万5千人一天的消耗可不小。

夏延负责保护铁路的3团已经和敌人的一个装甲旅交上了火,在空军的支援下,倒是取得了一些胜利,成功摧毁了30架装甲战车。

只是可惜目前的战果只能这样了,毕竟空军的武器只有运来这么多,这还是原本计划进攻多芬堡时使用的武器。

另一边华国的44师的部队在突破第二个临时拦截部队,还是被拖慢了一天,苏比利湖的外围已经建立一个防线。

虽然仅仅一天,不过这条防线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4师是临时起意,准备并不充分,能够将进攻线推进到这里,已经是极限,再向想往前推进,短时间内是很难了。

不过负责掩护44师的两翼倒是打的火热起来。但是奇怪的是从密苏里湖冒死过来的部队非常焦急,冲锋的异常猛烈,反而是被围在内线的美加国突然开始保守起来,在原地开始挖掘工事。

赵铁柱估计是美加国和北方集团,经过扯皮终于达成某种谅解,由北方集团重新对英吉利河施加压力,美加国则帮助突入腹地的装甲师提供侧面支援,顶住华国可能对装甲师的合围。

而在其自己的运输线上,则很可能放弃苏比利湖的交通通道,在苏比利河的干流上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码头,由那里负责对其进攻部队提供运输船队。

因此靠近苏比利河的一侧,敌人急于打通道路,而另一面敌人既然很快会得到援助,自然是以固守为主。

现在的形势就是如此了。

华国抓住了机会将进攻璐公堡的美加国11个师切成3段。

在璐公堡的南面是3个师的兵力,其中1个师的目标依旧是璐公堡的主体防御,不过这个基本已经是堡垒对堡垒的死局,子华国空隙能力突破之前是不会有多大的改变了。另一个师则面对乌兹河防线,现在多出一个需要防守的,就是被突破的下游地区,华国的第6师。

由于这多出来的一段防线,美加国这一路人,不得不将面向密西西比大平原的防守部队转移到东面防守华国第6师。

第二段在乌兹河的下游至苏比利河之间是4个进攻的主力师,他们对面是华国第15师。也是他们选择子这里发起主攻的原因,因为看起来所有的位置上,这里无疑是最软的那个柿子。

最后一段就是苏比利湖的那个物资储备库,这里有美加国的2个师在防守,原本只有一个旅,后来从芝加哥防线冒死冲过来1个半师。那次战斗也是配合在南方的圣路易斯战斗,因为当时圣路易斯堡的战斗同样进入转折期。

贝尔威尔的失利,使得美加国需要在其他几个防线上施加压力,以便令华国没有兵力,支援贝尔维尔的战斗。

当时约翰命令4个师全力冲过密歇根湖防线,最后只有1个半师的人成功过湖,可以想象美加国的损失有多么惨重。

这一系列的变动,使得阿戈斯蒂诺放弃了原先打算破坏铁路的初衷,而是选择保留着条铁路,以便吸引护国的部队,从而减轻其他方面的压力,当然主要肯定是其北方的压力。

北方的压力无疑只有一个,华国的第七舰队和华国北方集团军。

周铁司令现在已经集结了3个师的北方部队,尤其是完成作战任务后重新回到大熊湖堡垒的2万寒冰作战部队,加上从大熊湖和大奴湖的守军,勉强组织了3个师,现在正在完成融合和最后的补给工作。

能够做到这些,自然意味着威斯康辛号战列舰已经完蛋。这艘作为逼沉女皇战列舰的凶手,最终永久的沉眠在北极的海底。

阿戈斯蒂诺的思虑不错,但是他又一次插手了参谋部制定的最初计划,没有按照计划淹没铁路,这意味着整个大铁路袭击计划需要完全推倒。

而且想完成这一点,光靠一个装甲师根本不可能,因为进入大平原并非只有铁路这一条,华国还有2个师的人正在从其他道路赶来。

更麻烦的他们先前得到了华国的1个师陷在山里,而这是一个机会,参谋部不想放弃这个机会。

他们已经对装甲师做出了指示,但是阿戈斯蒂诺的命令,将这个计划完全推翻,参谋部无法在现在的兵力基础上,完成阿戈斯蒂诺的命令。

但是阿戈斯蒂诺坚持自己的命令,因为作为背弃盟友的代价,他必须牢牢牵


状态提示:第454章 北方战役-大铁路保卫战(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