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都市现代>兰陵风流>第三九三章 情境之中见取舍
龟的舍。

萧琰诚实道:“这跟是不是母亲……嗯师尊养的龟没有关系。”

只是她的心想这么做,便这么做了。

阿泰就是阁主对萧琰道心的一个考验。

利害之前见道心。

萧琰要在幻境中感悟,元神就必须寄存于生命*,否则置于天地玄机下会渐渐削弱至消散,直接夺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感悟道则的利益诱惑面前,萧琰没有夺舍,而是选择封印自己大部分的元神力量,寄神于那只乌龟中。

但是,她的元神封印超过四分之三,很不完整,这对她感悟空间崩溃之地的道则必定有影响。虽然直接夺舍也要封印部分元神才不至于让乌龟的肉身崩溃,但封印的元神部分要小一些。而且重要的是,夺舍之后是直接感受,而不是隔着乌龟的身体间接感受,这就好像隔着玻璃看世界,再透明清晰,也没法跟直接看天地相比,对萧琰感悟道则当然更有影响。

遇到这种机缘,能多得一分感悟都是珍贵,休说只是抹掉一只龟的生命,就算杀人也不会有人迟疑。

但萧琰选择了与龟共存,而不是舍之尽取。

这是心怀慈悲的正心。

天地育万物,对万物都有慈悲。佛门也讲慈悲,不杀生。但天地的慈悲跟佛门的慈悲不同,母亲曾经说,佛门不杀生只食素为的是不沾业果,这种慈悲是保护佛门弟子的修行。萧琰的慈悲不是为了修行,而是对生灵怀怜悯之心,不任意践踏。她的元神附于龟身已能达到感悟的目的,如果夺舍龟,就是因感悟的贪欲而生杀念,此谓之“因利而害物”。萧琰如果这么做,她的正心就破了。

阿泰这只龟肉身坚硬不同于寻常的龟,但也不能长时间承受萧琰的元神,萧琰在那只龟的肉身达到承受极限前就果断退出领悟、退出幻境,而此时她对崩溃之地的道则并未领悟完全。

这是她在利害之前,取之有度。

阁主认为这一关她的道心又守住了。

虽然萧琰已经知道这只是幻境,那只龟死去也是虚幻,不是真实。

然而道心就是修者的心念,“心动”即道心摇曳,无论真实还是幻境,只要起了心念,就会映射在道心上,让道心蒙尘。

知道是幻境仍然持守自己的心,才是道心如磐石,明月照清溪。

萧琰小时候读道藏之基的《道德经》,经曰:天之道,利而不害。

她思索后对母亲说,利而不害,这这天道才能做的。人要修道,但不是将自己修成天道。

天道无私无欲,故能利万物而无害。但万物存在,天道就存在,天道利万物,即是利自己,这是统而合一的道。

可是修者不同。

修者是与天道争命,摆脱天道之下万物必有生灭的桎梏,才会走上修道之途。而争命,就是争夺生机。只要是争,就不可能利而不害。

人生的修行总是会遇到各种利害,而在利害面前,如何取舍,才是个人持守的道心。

萧琰觉得自己不是无私无欲,亲情是欲,修道是欲,怎么能无欲呢?她不会弃情,不会弃道,那就不是无欲。所以她的心做不到“利而不害”,她的正心也不是慈悲利万物。

但是,她也不认同“为利而害”,见利就上,这跟红尘世俗中汲汲于功名利禄而蒙蔽自己清净心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修者,既要脱离凡体,也要脱离凡尘心,心灵当然应该洁净,而不是如凡俗般为利益所浸染,夺他人之利而益己。

萧琰从小生活在丰裕的环境中,需要什么资源都有,最大的欺负也就是来自于萧琤,但这种“欺负”不是武道资源的匮乏,萧琰不需要跟人去争利,也不需要去夺他人之利,所以她的这种“不为利而害”的正心的根基还不够深,没有经历利害面前的抉择。

所以,阁主就给萧琰制造了利害的取舍:在感悟天道这样的大机缘面前,你是否还能坚持“不为利而害”?

萧琰也有过片刻的犹豫,但那只是一丝浮云掠过天际,被她心灵的清风吹走后,便是一片澄净天宇。她做出了取舍的抉择。

那就是取之有度。

萧琰心想,天之道,还在于有度。

天道慈悲,有度;天道不慈,也有度。

道心,就是要给修道者的欲.望划一个度,过了度,那就是不持正了。

她有怜悯之心而不过度,不会随意践踏生灵的性命,但也不会因为顾忌不相干的生灵而弃命,当生死存亡之时,她也会顾全己身,而前提是,她已经尽力谋求了共存。

持有正心,而后诚意,再做取舍。

萧琰一直都是在行这条道。

她和李毓祯的友情起于静州大雪山并肩与蕃僧作战,那时她已经知道萧氏和皇室的矛盾,但她没有退避,依然遵循自己的心意,真心诚意和李毓祯结交,因为在她心中,想的不是萧氏和皇室的利害取舍,而是谋求共存,力尽至友之义,努力追求共存之路,如果尽心尽意的做了,还是不能共存,萧琰会选择取舍,选择萧氏,和李毓祯各行其道,萧琰不会为此愧疚,道心也不会蒙尘,因为她已经尽心诚意。

而在幻境中悟道大机缘面前的取舍,让她的道心真正经历了利害之前的考验,承受洗炼之后,心灵更加纯净无垢,对正心诚意的感悟也变得笃实,不再只是道心中“认为应该如此”,而是“我已经这样做了”。从知到行,知行合一,道心经过实践,才会笃实稳固。

这是萧琰最


状态提示:第三九三章 情境之中见取舍--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