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承祐看来,白老将军久经沙场,戎马一生,是当时可挂帅的唯一人选。此时的白文珂已经70多岁了。不得不说,白老将军以如此的高龄奋斗在一线战场,着实令人敬佩。
白文珂极擅长阵战,他的士兵也都同样擅长野外拼杀,这支大军是名副其实的野外作战部队。
大军从朝廷出发,一路上势如破竹、高奏凯歌,很快便打到了李守贞的腹地——河中(今山西省境内)。
李守贞曾在此之前打过几次伏击,但都被经验老道的白老将军给识破了,非但没有任何斩获,反而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让他甚是苦恼,不敢再轻易发动攻势。
李守贞的头脑也不是白给的,既然打不过,那咱们就换个玩法。李守贞当即下令,将周围兵马全部集中起来,所有相关人员全部收缩到河中。他要在这里跟敌人来场持久战。
河中是李守贞的老巢,也是他花重金打造出来的城池。河中城城高墙厚,城里粮多将广,再加上他手中的精兵,他相信即使诸葛亮再世也绝对攻不下城来。
后来事情的发展和李守贞预料的一样,白老将军获得几场大捷后,一路上突飞猛进、节节胜利,很快便攻到了河中城下。
由于士气高涨,战士们在吃饱喝足睡精神后的第二天,白文柯老将军便派将士强行攻打河中城,但出人意料的是,尽管他的军队攻击势头强劲,却仍没能攻下这座河中城。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白文珂立即改变了策略,不再强行攻城,而是让将士们在城下叫骂。
这些叫骂类似今天的骂街,总之怎么难听怎么骂,怎么能让敌人生气怎么骂。这些话从将士们嘴里出来那是相当的难听。虽然有些泼皮,但这却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只要对手还有点血性,就会来找你拼命的。(毕竟当着众人的面儿被揭短是很丢脸的事情,再者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将士作战士气。)
咱们在这里先不予讨论对错,就论这种方法,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屡试不爽。
李守贞刚开始的时候还装的气定神闲,可整天被骂,是个人都会被骂出火气,李守贞也不例外。终于,他坐不住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出城决战。
当然了,李守贞也不是傻子,不会傻到直接拿刀去跟敌人拼命。他先是让一小股骑兵去试探敌人火力,判断真假虚实后,再伺机而动。
白文珂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在战斗中,他命士兵奋力撕杀,接着故意露出一个破绽,等对方以为有机可乘的时候,佯装败退,最后在某一个地点埋伏好人手,静待敌人入网。
这种套路大家一般都在古装历史剧中看到过,当主角带着军队攻打城池久攻不下、苦思破敌之计时,突然眼前一亮(或经他人提醒)茅塞顿开。接着大喜道:妙计妙计!
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剧情,按照剧情发展当主角埋伏好人手,等敌人进去圈套后,苦等在这里的埋伏人员一拥而上,奋勇争先,把敌人打的落花流水,屁滚尿流。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种剧情虽然俗套,但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它考验的就是统军大将的智慧与权谋。
白文珂就是一个喜爱玩陷阱的聪明人,他成功引出了李守贞,并把他带出来的这股士兵打的伤残大半。
李守贞胆战心惊的逃回到了河中,他终于了解到对手的厉害,于是他做出了打死也不出城的决定。(没办法,实在打不过啊!)
应该说李守贞的决定是相当正确的,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他坚决龟缩在城内,无论对手怎么叫骂,他都打定了主意,死守不出。
对于李守贞这样像乌龟一样,躲在壳里,不露头的人,白老将军是真没有了办法,攻也攻不破,设计引诱也不出来,每天他除了吹胡子、瞪眼睛、咒骂外实在没有更好的解愁方法了。
战争从春天一直打到夏天,无论白老将军用什么方法,仍是无法攻进河中城内一步。
小皇帝刘承祐这时候也急了,一方面是前方的战事僵持不下,另一方面是赵思绾和王景崇的大军在旁蠢蠢欲动,随时准备策应。
我们也可以把这两件归成一件事情来看待。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白文珂与李守贞的对峙。如果白老将军能够攻克河中,不仅会解燃眉之急,更能显示朝廷力量,震慑宵小之徒。反之,要是李守贞坚守不出,等到讨伐大军粮草枯竭,士气低下的时候,李守贞定会抓住战机,进行反扑,而赵思绾和王景崇的这两支饿虎也定会扑上去撕咬,那么局势将变得更加危急。
所以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能不能攻陷河中。
那么问题来了,白老将军能否攻陷?
答案是肯定的:不能。要是能早攻陷了。
那怎么办?好办,换将!
这就是刘承祐召开此次紧急军事会议的目的。
我们可以想象下当时的情景,刘承祐满面怒火,坐在龙椅上,下面站满了后汉的文臣武将。刘承祐研究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并征集在场大臣们的抵挡方案。可此时满堂的大臣你瞄瞄我,我瞅瞅你,谁也不吱声。最后刘承祐被气得拍桌子骂道:“你们都是酒囊饭袋吗?”
虽然这是我的猜想,但我觉得这更像当时朝会的真实场景。
好了,按照历史发展轨迹来讲,每当皇帝发怒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说话。此次也不例外。这位站出来的大臣就是冯道。
说起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