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青春校园>品读历史—宋>第32章 改革

赵匡胤终于开始了换血计划,先是把那些老将以各种理由卸掉手中的职位,接着赵匡胤安排自己的亲信来接替这些职位。

于是一大批忠于赵匡胤的青年将领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赵匡胤能成功换掉这些殿前司、侍卫司的一把手,而不用担心他们部下叛乱,主要的是因为他有着一批忠于自己的青年将领。张琼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张琼不仅为人凶狠,而且对赵匡胤极其的忠心,这两点最让赵匡胤欣赏。

下面我们介绍下此人:张琼,大名馆陶人。原为牙中将。勇猛过人,箭术了得,一直以来都在赵匡胤麾下效力。而他展露头角之时便是在十八里摊的一役。当时赵匡胤奉命南征,在十八里滩砦被南唐的战舰所围。眼看形势危急,敌人就要登船而入之时,狂人张琼闪亮登场。只见他左手持盾,右手拿刀,站在船前不断砍杀冲杀而来的敌军(鼓噪而前,众莫敢当)。张琼的勇猛无畏激发了友军的士气,纷纷稳住阵脚,最终有惊无险的成功跳出了南唐的包围。

这还是小场面。要论使他狂人本色展露无疑的那还要数寿春之战。当时的寿州城守将是刘仁赡(我们先前也介绍过),此人是个很不好惹的家伙,他把寿州城守的那叫一个滴水不漏。赵匡胤数次带着人马冲锋都被打了回来,无功而返。据说最危险的一次,城上万弩齐发,箭矢如同飞蝗,赵匡胤依旧不要命似得带人冲锋。站在他身旁的张琼眼看数道箭失就要射向赵匡胤,在未经思考的情况下,竟然以身遮挡,这些箭矢毫无意外的全部招呼在了张琼的身上,尤其是大腿骨(髀骨)一箭,直接刺穿。当时的张琼二话不说,手拿箭头直接破骨出之。血流数升,仍能神色自若。真乃狂士也!

张琼的勇猛、无畏、忠诚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一直视其为心腹。

正因为手底下有着这样一群忠心勇猛,又有能力的人在,赵匡胤才敢放心大胆的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

杯酒释兵权彻底杜绝了禁军将领发动政变的可能,成功解决了开国君主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最重要,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皇帝诛杀开国功臣是惯用的手法,比如刘邦杀韩信。

而赵匡胤采取的方法是赎买政策,即用官位和金钱赎买军权,可以说赵匡胤的做法在历史上非常的独特。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项。

措施一,建立新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全国兵马调动。二者要想调动军队,必须有枢密院审批,皇帝盖章才行。就是说枢密院有发兵、调兵的权利,但和军队脱离,不能掌管军队。

那么问题来了,军队由谁来管理?

由新的职能部门三衙来掌管,即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这三个部门日常任务就是管理军队,平常的任务就是巡逻、看家护院做好安保工作。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必须向枢密院请示,等审批通过了,才可以领军外出。虽然很麻烦,但实际上三衙与枢密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局面,最有利的就是皇权的控制。

措施二,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屯驻在京城(人数较多),一半戍守各地(人数较少)。这样一来京城驻军可以应对外部驻军的变乱,而京城驻军一旦出现意外,也可使外地驻军合起来制止京城驻军内变的发生。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人数远远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皇帝也就可以牢牢的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措施三,在措施二的基础上实行兵将分离政策。无论是驻屯京城的将领,还是驻在外地的将军都必须定期调动(轮换制)。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外地将军表现好的可以到京城任职,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虽然名义上是锻炼将领士兵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是借着将领们的经常换防使这些手握大权的节度使失去自己的根基,那么自然也没有能力和朝廷对抗了。

对地方藩镇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削夺其权。为削弱各地节度使手中的权力,把节度使的权利分离,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同样也是轮换制。这些知州、知县不听从节度使的差遣,可直接向京城传递消息,并听从京城传出的指令。当然,你可不要以为自己没人管,在一旁的通判就是用来监视你们的。说白了通判与知州是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

制其钱谷。宋初开始设立转运使之职,官衙称“转运使司“,百姓大都称呼为“漕司“。转运使主要的使命就是将收上来的粮食、赋税、钱帛等进行清点,造册登记,然后派人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给专人来保管。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了。

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


状态提示:第32章 改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