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恐怖悬疑>钢铁鲜血烈焰>第366章 犁庭扫穴之役(二)

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打铁还需自身硬”,明朝历史上来自辽东的叛乱其实并不止明末这一次,但成化年间的董山叛乱被轻易镇压了,而从万历末年开始的努尔哈赤叛乱,则逐步扩大,最终席卷全国。

这就是成化年间和万历末年明军组织力度的巨大差别,因此前者可以牛逼哄哄地犁庭扫穴,后者只能异常悲催地萨尔浒大惨败了。而在新时间线上的弘光六年夏,乙邦才的这支军队的实力已经全面超过了之前席卷辽东任何军队的总和,所以犁庭扫穴是个很谦虚的词,至于被犁之庭,被扫之穴的感受……谁在意

索尼如果听到上述的话,则会被气的手直发抖,然而他没有任何别的办法,毕竟实力上的差距让他认识到某些问题的绝不可行。等辽阳速破的消息传到盛京时,索尼那是老泪纵横地哭了好久,然后这个武力弱于鳌拜,鬼点子更却更多的大清议政大臣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跑!

然而大敌当前的情况下逃跑也是技术活,直接撒丫子跑那那不叫撤退,叫溃退,而从盛京到宁古塔路途遥远、道路崎岖,这要是一路溃退过去,到宁古塔城下还剩多少人很值得怀疑,但反过来说如果索尼拖延了时间没赶快逃跑,乙邦才的军队追过来的话,到时候是脑袋来个大揭盖,还是肠子肚子流一地就不好说了。

于是乎恐慌蔓延的盛京城里,一场大规模的资源收集和人马集结正在进行之中。索尼显然是一个不做则已,一做就无所不用其极的人,因此为了榨取柘城中仅剩的钱粮那又是一批人头滚滚,至于如何在这一番人头滚滚中,保证城内人不全面造反,那就是技术活了。

索额图非常崇拜着看着自己的父亲。毕竟他爹实在是太厉害,太牛逼了!杀了这么多人,抢了这么多东西,居然城内的混乱程度还可以接受,这真是奇迹,真是天佑我大清!索额图甚至还天真的想过这一番逃去宁古塔只是暂时示弱。等到了机会,他们必将南下,重新夺回我大清龙兴之地!

索尼看着自己儿子一脸兴奋,战意十足的样子,那表情分明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么?”打回来?说什么笑话?能保住宁古塔数年不失,已经是诸天神佛统统保佑了。

奢望奇迹的索额图和对奇迹无感的索尼终于带着队伍从盛京城出发,向北逃窜。这场逃窜仿佛是多米诺骨牌中落下的第一块牌。引起的一连串的后续效应。比较典型的就是他们在逃跑时。烧毁了大批盛京城内的带不走的物资。熊熊火焰燃烧起之时,也是某些人趁火打劫开始之日。而那些不想被打劫的人如果手里还有家伙的话,则陷入了一场大乱斗之中。至于这场战斗最终的胜利的是谁?已经放弃诚实的索尼、索额图是丝毫不关心的。

人性的黑暗面在战乱时代得到了最强的放大,而索尼这个地区统治者的离开,则让盛京城失去了秩序。人在这一瞬间堕落为野兽,就如同泥潭中的鳄鱼一般互相撕咬,互相吞噬。当乙邦才的军队不急不慌的在三天后到达盛京,或者更明确地说是盛京旧址,好歹也算是后金清都城的城市已经几乎快被烧成了白地。那些在掠夺之后离开了盛京城的清兵,他们额劫掠目标很快换成了周围的“良民”,由于他们的武力还是远远大于普通的贼寇,则村镇、旗屯这些地方都抵挡不住。一时间,这盛京城简直就像生化危机感染的中心,从中间向四周不停地扩散混乱的血腥。

混乱的存在,或许看起来可怕,但在真正的秩序面前却不堪一击。乙邦才入住盛京城的先头部队数量只有数千左右。却在仅仅数天内击破并杀戮了总数上万的满清溃兵。在击毙溃兵的同时,当然也要收弄人口。这盛京周围被祸害了这么久,凑出几万阿哈尼堪还是足够的。

于是乎此后又是公审大会、诉苦大会以及实质上的收编大会。乙邦才的力量在辽东增长到了顶点,下面就是如何好好控制已占领的地区的问题了。

————分割线————

当辽东的战役明朗化之时,辽西的大规模推进正在进行之中。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按照之前的方略,赵应元在占领永平府这一块地方后,是想老老实实开矿,慢慢的蚕食辽西的。然而在鳌拜灭亡和索尼北逃的情形下,连陈道那种老海盗都出手四处抢地盘了,赵应元又哪里沉静的下去。

于是乎辽西的战局也以惊人的速度进展。已经失去了主心骨,组织力度也大大下降的清军守军。是根本挡不住赵应元、陈道等人的大军的。至于之前袁崇焕修筑的宁锦防线,那确实是挺结实,用大炮轰开也需要一段时间。不过往往是惊慌失措的兵丁,主动放弃了这些地区的控制。赵应元看到这些,只感叹堡垒再坚固,还是要人去守啊。

到弘光六年七月为止,这一场犁庭扫穴之役,已经完美获得了成功。赵应元、陈道控制了辽西,乙邦才控制着辽东大部分地区。至于那个被联合反抗军攻破的赫图阿拉城,倒成了这些天来易手最晚的一个城池。

相比于无节操的索尼,留守赫图阿拉的那些清军老弱病残,倒是成了我大清最后的忠烈。原因无它——城外的仇人,恨他们恨得咬牙切齿。反正投降也是死逃跑到深山老林里捉迷藏捉不过人也是死。那还不如扛到底,能拼上一个算一个,能拼上你两个,算赚了呢。而城外的攻城军队这次没有了索尼军队的打击,反扑


状态提示:第366章 犁庭扫穴之役(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