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汉末之华夏帝国>第六十九章 袁谭撤离辽东郡

河北四庭柱之高览,一代名将就如此丧生于吕云枪下了,在高览起初投降之时吕布并未怀疑他,但是当他言道要做吕云手下副将的时候吕布便感觉不对了,作为河北名将,即便吕云武艺再高也不应该甘愿做其副将啊,为此,贾诩特意安排了锦衣卫暗中监视高览的举动,结果发现他自从成为吕云副将之后曾多次暗中翻阅吕云的机密军机,吕布由此断定高览乃是诈降,留在吕云身边是为了颠覆白虎营。

故此,在吕布收到合围完成的消息后便利用高览来了一出反间计,使得袁谭十万大军被包围在华夏军大营当中,其间陷阱无数,袁军闯入之后死伤不可估量,袁谭在颜良文丑等众将的护卫下急匆匆向西逃遁,此时的他已经顾不上为他死在吕云枪下的高览了。

但是刚出营门便遇上了率领大军堵截的华夏天子吕布,颜良文丑知其神勇,不敢与之交战,遂护着袁谭换方向逃遁,但是吕布赤兔马脚力快,眼看就要追上他们,颜良等众将忽然停了下来,大喊道“大公子先走,吾等断后!”

言罢,颜良、文丑、麹义、眭元进不顾生死冲向了吕布,吕布见状知道追不上袁谭了,遂不再追赶而是与四员敌将战在一起,然而即便是一对四吕布仍然是游刃有余,而袁军四将却是吃力不已,尤其是眭元进,本就属于三流武将,与吕布这等超一流武将中的佼佼者对战,即便有其余三人协助,但依旧逃不过戟下亡魂的下场,只见吕布挥开方天画戟,招式时而大开大合时而精准突刺,眭元进没能及时改变应对招式,被吕布一戟刺中,就势将挂着眭元进尸体的画戟挥舞一周,其余三将见之胆寒,不敢再战,遂拨马逃遁,吕布双臂用力将眭元进尸体甩了出去拍马追去,赤兔马快,转眼追上了麹义,只见吕布挂住方天画戟猿臂轻舒将麹义活捉了过来,而后张弓搭箭瞄准了前方逃遁的颜良,一箭射去,正中颜良左臂,其负痛趴在马上急急逃走,吕布见状大笑数声后押着麹义拨马而回。

此时华夏军大营十万袁军被陷阱伏兵杀了三四万,其余人尽皆投降,此战华夏军可谓是大获全胜,不仅留下了袁谭军十五兵马,更是斩杀敌将高览、眭元进、生擒麹义,射伤了颜良,使得袁绍军实力大损。

回营之后,吕布下令宋宪侯成率领五万兵马清理本溪大营,照看俘虏,其自与众将率兵十万向襄平进军。

却说袁谭在抵达襄平城不久,颜良文丑二将也逃了回去,袁谭召集文武商量随后之事,却发现只有辛评沮授两位谋士和颜良文丑两员战将,袁谭咬牙切齿道“华夏军卑鄙无耻,吾中其计也!两位先生可有何妙计助吾掰回一局?”

沮授闻言摇头道“大公子,此时华夏军兵力十五万,而吾等只有城中五万兵马可用,至于曹仁恐怕已经被华夏军击败了,是指望不上的,此时不可再言作战,不然吾等将留于此地,当务之急是整顿军马撤离辽东郡,往辽随城驻守,与玄菟郡的张合将军相互策应以拒华夏军的进攻。”

袁谭闻言露出了不甘的表情,又看向了辛评,难得的辛评此次居然没有和沮授对着干,而是附议了沮授之言。手底下仅有的两位谋士都主张退兵,袁谭无奈,也只得下令全军撤离辽东郡向辽随城撤离。

出了辽随城袁谭等五人皆是心情沉重,想当初袁绍将势力一半的兵力、两员智囊、三员河北四庭柱留在辽东,却不想只带着残兵败将逃离,袁谭此时在想抵达辽随城后该如何写信向袁绍汇报此事,但是明显他想的多了,因为回不回得去至今还是两说。

在五万兵马抵达辽随城下时,颜良出列喊话,言大公子抵达,让淳于琼出来接应,城上士卒自称淳于琼副将,因淳于琼染病卧榻,特派其接应大公子等人入城,袁谭等人不疑有他,便率军进城,大军刚进城中城门便被关闭,颜良文丑立刻意识到情况有变,遂将袁谭护在中间,正在这时一通鼓响,箭矢从三面狂射而来,在众兵将的拼死护卫下袁谭等人杀出城去,此时整顿兵马才发现刚才在城中损失兵马一万余人,袁谭恼怒不已,正待大骂之时城头上出现二人,随后华夏军大旗竖起,袁谭此时才明白辽随城已属华夏。

城头上甘宁笑着喊道“袁家小儿,吾看汝还是就地投降吧,玄菟郡与辽东郡已尽在吾华夏大军的包围之中,汝是逃不出去了”与其白白死战,倒不如早些投降。

袁谭闻言大怒,却听身旁沮授道“看来这是华夏水军在曹仁军离开东杳县之后登陆袭击了此处,吾军孤立无援,此时当离开辽东,权且向玄菟郡去吧。”

袁谭闻言怒视辛评,若不是他一再坚持华夏水军已在本溪山大营的话,袁谭是不会将曹仁军调走的,也就不会因曹仁军而被吕布施展反间计吞下了十万兵马,又被甘宁袭击了辽随城,这一切都被袁谭怪在了辛评身上。

辛评自知理亏,此时低头不语,不敢直视众人,袁谭被逼无奈只得返回辽东郡向玄菟郡而去,行至半路却是又遇上三军杀出,正是赵云的白马义从、吕云的白虎营和吕玲绮的朱雀营,袁谭等人见是华夏五军中的三军,自是不敢交战,连忙转向继续向玄菟郡逃去,然而三军皆是骑兵,行进迅速,袁谭无奈,犹豫片刻后眼眸中狠色一闪而过,继而下令步兵留下对敌,其则是率领一万五千骑兵继续逃遁,袁军步卒见主帅放弃了他们,自然也不再战,直接放


状态提示:第六十九章 袁谭撤离辽东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