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兵营的第一个晚上,钟声带领所有人开了一个班务会。这第一场班务会,当然是立规矩,最主要的是要所有人学习他们进入部队之后将会用到的一些条令条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合称为解放军的三大条令,队列条令新兵们有三月的时间在太阳底下去学习,内务条令和纪律条令则是要从他们入伍的那一刻就开始执行。
班务会之后,对于内务条令的第一次实践就是从叠被子开始了。一说要学习叠被子,其实一开始大家的热情听高的,毕竟之前在电视上看着部队里面叠得四四方方的“豆腐块”都觉得特别好看。
然而真到了实际操作的部分,钟声让大家先自己看条令,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叠一遍的时候就懵了。这回龙武和刺猬都没办法了,条令上就写了一句“床铺应当铺垫整齐。被子竖叠3折,横叠4折,叠口朝前,置于床铺一端中央。战备包(枕头)通常放在被子上层,也可以放于被子一侧或者床头柜(床下柜)内。”,这一句基本就等于没写,家里不就是这么叠被子的么?关键是部队要求的那种“豆腐块”可不是就这么3折、4折就能叠好的。最头疼的是龙武他们俩在特种部队的时候对这个东西完全没有接触过。
在特种部队,早就已经将“叠被子”改成了“铺被子”,特种兵们早上起床之后已经不再被要求花上不少的时间去把被子叠成豆腐块,而是平整地铺在床上,保证整齐划一就可以,节约出来的时间更多的投入到训练中去。
早在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赶得慈禧老佛爷屁滚尿流地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英法联军的士兵都背着捆扎整齐的背包,而清军士兵身上只携带着武器。前者是近现代军队的标准装扮,后者则是古代军队的标准行装。古代军队士兵通常不随身携带被褥,而是由类似行李队的组织运输。
士兵随身背负被褥始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军队。当时装备了滑膛枪的欧洲军队,典型战斗模式是士兵站直排成横队,踩着鼓点迎着对方前进,进入射程后才开火。这种排队“自杀式”的近距离互射和刺刀互捅,需要非常强悍的意志和纪律,为此必须让这些年轻农民工人和无业游民组成的士兵害怕军纪甚于死亡。军队内务就成了培养团队精神,纪律性和绝对服从的绝佳办法。收拾床铺也是内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生产使当时欧洲军队配发了统一的制服、背包、军靴和军毯。欧洲军队每天早晨需要将毯子叠的非常整齐,以接受士官的严格检查,如果有误少不了饿饭和棍棒殴打。相比之下,晚清时期的清朝军队实际上就是一支业余军队。当时清军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和老婆孩子一起住在军营附近的家里,早饭后才溜达到军营,操场上耍一会就跑到市场摆摊或喝茶下棋去了,根本就不存在内务训练,甚至连军事训练都难以保障。平常清军对付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没问题,但是太平天国、义和团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些军队连有组织的农民都打得非常艰难,更不要说面对西方军队时。其战斗意志力之薄弱,几乎每次交战清军都是在英军端着刺刀集团冲锋时瞬间崩溃。
之后的洋务运动才让中国拥有了历史上第一支近现代军队,也就是北洋水师。然而这支战斗力彪悍的部队在甲午战争里全军覆没。至于陆军,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开始模仿西式练兵。新军士兵一入伍,就要进行6个月徒手训练和讲课,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内务。新军内务规定,所有制服被褥,脸盆牙刷都统一配发。士兵半个月理发一次,用茶麸洗头,勤剪指甲。起床后立刻整顿内务,叠折毡被,一律整齐美观。军官要随时检查内务,他们手带白色手套,检查被子是否叠整齐,一旦发现问题,便要接受处罚。以后无论袁世凯小站新军还是新军衍生出的北洋军,都遵循了把被子叠成豆腐块的做法。
除了上面的原因,从晚清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都仍然属于传统农业经济,社会经济水平相当落后,加上从古到今的传统,棉被始终都是中国军队的标配,这一点哪怕是国民党的中央军都没有改变。而使用棉被,不仅整理内务不方便,行军时也麻烦,叠豆腐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背上行军方便,有利于执行紧急任务,特别是宽三长四的折叠方式,便于折叠和捆扎。1990年代初期以前,解放军行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士兵肩上挂的各种肩带多达十几条。*袋、挎包、胸挂弹药装具、防毒面具包、水壶、背包、枪械等,出发前要往身上挂好多件物品,极易遗漏物品,或者挂错顺序导致使用不便;同时荷载分布极不合理。最后还要背一床被子,被子上再捆绑上工兵锹和胶鞋。
在普通部队,平时住宿叠豆腐块,是规范内务、锻炼新兵的一种手段,出动时也有一个大背囊用来装被子。但是特种部队已经普遍配发了适合不同作战环境的多种睡袋,折叠后可以压缩成非常小的状态。特种部队有一份相对“万金油”的“三日突击装具”是提前打包好的,里面就已经包含了必须的生活物资和作战装备,在紧急出动的时候,如果需要在外过夜,特种兵们提上那个突击背囊就可以出发。如果是更长时间的任务或者作战环境相对复杂的任务时特种兵们则会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