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德意志崛起之路(帝国的崛起)>第919章 英国人的态度 2

“如果仅仅是荷属东印度的一小部分的话,那么也是可以接受的。”议会中保守党领袖奥斯丁.张伯伦扶了一下眼睛说道。

“日本人会接受吗?”有人小声的嘀咕道。

“我们其实也可以等等,苏雄舰队短时间内不会给我们找麻烦了,地中海双方一直是对峙,而在北海吗?德国公海舰队也需要补充休整,更重要的是那位巴伐利亚的王子,现在要去找俄国人的麻烦了,而至于公海舰队的其它人吗?我认为还不如这位王子水平高。”参与会议的费舍尔爵士说道。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回应日本人呢?”外交大臣问道。

“我们理解日本帝国对于新几内亚部分地区的领土诉求,然而其它地区,无论是苏门答腊岛、婆罗洲亦或者爪哇岛,对于日本来说太大而且太远了。”阿斯奎斯想了想说道。

“就这么简单?”外交大臣有些难以置信的说道。

“当然,要不我们怎么说?”阿斯奎斯反问道。而实际上,现在阿斯奎斯可没有他表现的那么轻松。整个协约国最近的战局可谓是愁云惨淡,俄国人正在哆哆嗦嗦的等待着巴伐利亚和波西米亚军团的围攻。而在巴伐利亚军团精锐从西线撤离之后,西线虽然发动了一场反击,也让战线往回推进了一些,但是不过几十甚至几平方公里的移动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除了在军事协约国需要一股新的力量之外,在政治上,在士气上,协约国同样需要一些好消息!

“另外,劳合.乔治表示他不愿意继续在日本就这个问题谈判了。”外交大臣说道。

“这个我理解,面对这样一个不友好,而且咄咄逼人的国家,确实十分麻烦,日本人的提议使我们很难接受的,代表的问题可以不急。劳合.乔治先生现在可以利用这段闲暇的时光去进行一场旅行。告诉他,我们会在1个月内派出新的代表。”阿斯奎斯说道。

虽然日本人已经抛出了底牌,但是英国人并不想立即接手,作为一个帝国,他们确实看重眼前的利益,但是同时也在考虑未来。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捉摸日本的底线,需要尽可能的削减日本可以获得的好处,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苏门答腊岛是绝对不可能让日本人占去的,想象日本舰队就部署在英国远东最重要的要塞家门口,再想想日本人可以随时进出印度洋,英国人就感到无法接受。

随后,日本人发出的照会之后,也似乎忘了这件事情,英国人只是通过外交渠道表示了英国支持日本获得新几内亚岛的西半部分,但是对于其它地方却是反对的。而日本方面也没有就这件事情继续和英国人讨价还价。而是采取实际行动来回应。

就在英国人将自己的意见告知了日本人后的第三天,日本政府再次照会英国驻日大使,表示日本“因为国内需要”决定将本月派往欧洲的人员数量减半,同时表示,为了满足“与美国舰队对峙”的需要,在印度洋一带执行护航任务的战舰将部分撤回。

双方在短暂的交锋了之后,又重新回归平静,但是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下,一股股暗流正在涌动。作为陆军出身的桂太郎对于侵占荷属东印度并不是很着急,但是作为海军的二代领导核心,山本权兵卫对于继续南下可是十分看重的。为此,他还专门找到了日本政界的“不倒翁”西园寺公望。

“英国人的提议不能接受,我们获得的东西太少了,而现在,在帝国海军和美国海军正在对峙的时候,悍然对荷属东印度动手也是不合时宜的,如果帝国可以和美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种默契的话,比如说双方各退一步,那么我还是支持阁下的意见的。”面对山本权兵卫的请求,西园寺公望这样回答道。

单独面对美国时,日本的压力是很大的。虽然日本也知道美国现在根本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别的不说,夏威夷的海军基地都还没修好呢,美国舰队只是存在来到远东的能力,至于说在远东作战?那还是先算了吧。别的不说,单纯是在俾斯麦海的美国舰队对峙所需要的吃穿用度都要从美国西海岸运过来,而在日本看来堪称恐怖的物资,在美国人眼中也就是那样。

双方对峙了几个月了,其实嘛事都没干,谁都没有退让一寸土地,当然,也没有前进一寸土地。这种对峙到现在除了更像是双方表明态度的一种手段之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双方都在考虑暂时告一段落,或者说别绷的那么紧。

双方都有等待的理由,日本人自然希望协约国赢了之后,可以依靠协约国来获得德国的岛屿,当然,最重要的是,日本已经对荷属东印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需要把分散的力量重新集中起来。

而美国呢?自然希望同盟国赢了,然后和德国一起,逼迫日本从原德属远东殖民地上退出去。双方都知道这次争夺不在于一时。当然,现在大家都缺少一个契机,或者说缺乏第三方来缓和一下两者之间的矛盾,毕竟双方现在真的不想动手。

但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有些事情不是你不想就不会发生的。就在整个欧洲大陆打成了一锅粥的时候,就在英德这两个世界第一和第二大海军在印度洋和北海进行了一次次激烈的,堪称史诗般的碰撞之后,两支号称世界第三的海军在遥远的太平洋上也擦出了“基情”的火花!

在相隔14年之后,美日双方因为一个颇为神奇的意外导致了一场交火事件的


状态提示:第919章 英国人的态度 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