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带小山连小坡,道路没有十八弯,也是十七绕,上坡下山是常规路途。镇上往刘家村的道路顺着地势踩踏,到刘家村道路已经开在山腰。山腰刚好宽敞又较平坦,土地贫瘠缺水不适合耕种,盖房子却是非常适合。山下及往后一两公里有大片适合耕种的田地,以道路为中点,两边就逐渐形成了刘家村这个村子。
村长家在道路偏下靠田地的方向,阿三婆家在道路往上靠山顶的地方,所以要穿过道路走个几分钟。
宋绿叶和张大婶是早饭后去的阿三婆家。阿三婆家的房屋远远看去,跟刘村长家的格局很相似,也是瓦房,只是屋子没那么新,也小很多,除了承重的部分用的是砖头,其它墙面用的是土砖。
这里的土砖,是把有粘性的黄土和切成一段段的稻杆按比例加水充分混合摔打,再在木框里定型成同等大小的长方体,晾晒干后就是可以搭建房子的土砖。保养得当的土砖房子一般可以住到第三代。
一路走来,从房屋的新旧、材质、大小等,可以很明确知道刘村长家是当之无愧的村中首富。阿三婆家与刘村长家差别不小,在村中来说已不算差,差的都还住着茅草房。
张大婶会和宋绿叶一起出门做客,一是考虑到宋绿叶跟大家不太熟,性子也不是那种自来熟,有她在大家好说话些。另一个宋绿叶怎么说都是女子,单独到别人家做客不怎么合适。为宋绿叶着想的张大婶每次都会陪宋绿叶参加这样的场合。不然作为村长家属,她不可能随便去别人家做客。
宋绿叶对这个细心、会处处为自己着想的张大婶很是感激与敬爱。也很佩服她果敢的为人处世态度得到家人和外人信服。有张大婶在,宋绿叶觉得有依靠,心态自然很多,有她从中周旋,她能放开说话。
宋绿叶通过一个多月的观察了解,发现张大婶是个把家庭经营很成功的女人。难得碰到这种值得学习的人,宋绿叶默默观察着张大婶的一言一行,一起出门做客是很好错的见习与实践。
还没到阿三婆家门口,在屋前玩耍的几个小孩就大声报告客人来了,对宋绿叶和张大婶不陌生的几个小孩纷纷围上来打招呼。
“张婶子好,宋师傅好,你们快进去吧,我阿奶他们都在里面等你们呢。”
“好,你们几个越大越懂事,都好好玩着,婶子给你们带了点心,拿去分着吃吧。”张大婶对外人都是笑脸相向,夸了几个小孩几句,把做客必带的点心给了最大的一个小孩,让他分给几个弟弟妹妹。这个点心宋绿叶也纠结过是不是该自己出,可张大婶说宋绿叶是为村里尽心,什么都不用带,而自己是长辈该她来带。
“谢谢婶子,婶子最好了。”几个小孩接过点心道谢,跟着俩人一起进屋,刚好屋里的几个大人出来,便跟大人招呼一声。
“阿奶,张婶子给我们带点心了。”几个小孩拿着点心很是高兴,很想快点吃到嘴里,可家里人说过别人给的东西要问过长辈才可以吃,长辈要还人情。
“你看你,那么客气干什么哦,我请你们来帮忙还要让你们破费。来,快进来,不管这些讨债鬼了,我们进去说话,宋师傅也快进来。”一个六七十岁,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向张大婶走来,宋绿叶猜这个就是阿三婆。
阿三婆跟俩人打过招呼,便把脸转向小孩们叮嘱道:“你们张婶子心好给你们吃的,自己拿去分着吃,谢过你张婶子没?”小孩们又谢了一遍,欢天喜地的出门分好吃的。张大婶实在的外交手段很得小孩、大人的喜欢。
阿三婆家只有阿三婆跟老大一家住着,老二一家分家后搬出去了。这次首先提出请宋绿叶来,就是早年寡居带大两个儿子的阿三婆,也是她打主意想往种果树方面发展的。她把全部儿孙叫来,是让他们自己听宋师傅说过后,个人自己做选择。
一直聊到中午饭点,宋绿叶把她总结过的关于果树嫁接的知识,较为系统的讲解给阿三婆家的两个儿子四个孙子听。张大婶和阿三婆也一直坐在旁边,阿三婆的儿媳和孙媳有空了也会来客厅听一耳朵。
这些人中有对这个事情感兴趣的,也有不以为意的。感兴趣的提出疑问,宋绿叶认真解答;不感兴趣的问个难题,宋绿叶也从实解答。风险预估宋绿叶重点说明,也说明了自己只是懂个大概,要成功主要靠自己摸索。最后表示想学习的只有阿三婆家的老大和他二儿子,其他人不想费心费力后没收获。定下主意后,宋绿叶跟他们约定时间,趁现在这个还适合嫁接的月份找果树做尝试。
阿三婆客气周到,让家中媳妇们准备了一桌过得去的饭菜,吃饭按男女分了两桌。阿三婆、宋绿叶和张大婶的这桌明显是主桌,在农村把女桌当主桌还是比较少,可见除了待客方面的考虑,阿三婆在家也是个能当家作主。后来经过闲聊,宋绿叶发现阿三婆果然是女汉子型。
餐桌上聊开才知道,周家村的南姐竟然是阿三婆老大家的女儿。知道这个关系后,宋绿叶忽然就发现自己跟他们家陌生感少了——熟人的亲戚啊,那也是熟人。
巧合的缘分让几个女人聊得更起劲,很多老人都有爱跟小辈讲从前的‘毛病’,阿三婆也不例外,对宋绿叶讲起她和她家那棵桃树的故事。阿三婆是笑着讲的,可宋绿叶听着,感概的差点当众眼泪留下来。
阿三婆家的那棵桃树是她当家的亲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