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青春校园>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232章 料罗湾海战(二)

高杰举着一个单筒望远镜,观察着前方的战况。这个望远镜不是从欧洲带来的——因为现在欧洲的单筒望远镜一般般。而是在梁小明的指导下,由临高本土工匠自行制作的,因为本地工匠工艺还不是太熟练,初期制作的不多,只能供高级军官使用,要想连级以上军官都用上,尚且要等待一段时间。

他一边观察,一边惊叹:“我的天啊,他们的接舷战比我们之前见到的更凶残,这些肉搏的士兵仿佛都是从地狱来的——他们似乎没有抓俘虏的概念,下手真可真狠。”

刘烨接话道:“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用俘虏换赎金的惯例。这些海盗打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必要的话,一般不留活口,抓到俘虏还浪费粮食。”

高杰摇了摇头:“万幸的是我们不需要用这样残酷的方式作战——12磅长管加农炮和32磅卡隆炮足以把远东所有的敌人撕成碎片。唯一能对我们构成实质威胁的只有尼德兰人,当然还有使用船海战术的郑一官也很难对付。不过据我所知,尼德兰人的舰炮以18磅炮为主,加上少量的24磅炮,远战火力比咱们的12磅炮并没有强多少,近战则是咱们占据绝对优势。”

刘烨问道:“这场战斗结束后,这两个能对琼州营构成威胁的对手或许只剩下一个了,你更希望剩下的是哪个对手?”

高杰略一思索,回答道:“虽然郑一官的船只数量多到让人不寒而栗,可是只要不像今天这样在沿海港湾陷入近距离混战,而且没有足够的迂回空间,我对击败他的信心更大一些。相比之下,尼德兰人的武装商船给我们水手造成的伤亡会更大,我不太希望碰到这样的对手……”

刘烨微笑道:“呵呵,如果不出意外,今天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此时此刻,在郑氏家族的船队中,最为高大的那条三桅炮船旗舰上,郑芝龙正举着一只单筒望远镜静静观察远处敌阵——这个望远镜和当初郑鸿逵用来观察袭击中左所船队的那个一样,都是花了大价钱从澳门买来的。

外围的战斗已经打响,刘香的船队已经被缠住,郑家船队的主力冲到了圈内,与红毛的夹板船的距离不远了,很快就要接触。

郑家虽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对手,不算福建水师和琼州营的船,足足有一百五六十条船,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很小的小划艇,上面堆满干柴稻草,并泼上油脂准备用来纵火的放火船。每条放火船上安排有十六条精壮汉子,开战后他们将不顾一切朝敌军阵势里头冲,并挑选一个合适时机把火点着,然后不管能不能烧到对方,都要跳水逃命了。

真正载运精兵强将用来打仗的船只,郑家这边只有四十来条,其中大青头占了大半,一千料左右的三桅战船只有五六条——包括郑芝龙脚下这条旗舰在内——只要想到这里,郑芝龙就会感到一阵心疼,如果不是被这些该死的红毛鬼打了个突然袭击,大青头的数目可以增加到六十条,而且全部装备了购自琼州营的短重炮。

正在沉吟之时,从身后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郑芝虎走到了船头,迫不及待地问道:“大哥,我什么时候上?”

郑芝龙看看他,身上是鲨鱼皮靠,大腿外侧绑着分水刺,脚脖上还捆着匕首套子——这是典型准备从水下潜入,夺取敌船的打扮。

郑芝龙皱眉道:“二弟,不是早就说了让你换铁甲吗,怎么你还准备下水凿船?”

世人都以为海上作战时无需重型铁甲,实际上重甲在海战中还是很有用的——接舷战时用来做箭头。不管哪方势力投入跳帮战的水手肯定都是轻甲布衣,大部分甚至都是赤膊,讲究的是轻便灵活,这时候如果有一个身披重铠,箭矢弹丸不能射入的猛人顶在前头,立即可以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决定性作用。

这一次作战,郑家的计划是炮船与红毛对轰作为掩护,趁红毛无暇顾及之际,再放出纵火船冲入敌船之中,尽量烧毁对方的夹板船。这个年代的船都是木质结构,只要被装满菜油薪柴的纵火船靠上,百分百会烧起来,战斗过程中又没法腾出人手灭火,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点燃之后的纵火船,发动的攻击是一次性的,一旦一个回合没有搞定对手,不等你调头过来再次冲锋,自己的小船已经被烧完了。

等到火攻完之后,仍然存活下来的夹板船,就靠接舷战近身肉搏了。虽然接舷战的伤亡很高,但是能夺下一两条大夹板船,付出多少条人命都是值得的。相比之下,凿船战术并不太适合这种运动战,更适合停泊在港口静止的船只。

“我知道。可是现在是火攻,还不到接舷战的时候,我闲着也是闲着,带人下水凿沉一条船算一条啊!”郑芝虎一下子急了。他要穿的铁甲防护效果一流,但也非常沉重,行动非常不便,别说下水凿船了,只要掉到水里就是个秤砣,神仙都没法捞起来。让他在整个火攻阶段傻不愣登地穿着铁甲干等,实在受不了。

郑芝龙耐心劝说:“二弟,红毛的船在开炮时是左右迂回、抢占顺风位置的战术,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下凿船很难得手,弄不好自己还有危险。火船冲过去之后,战果立马见分晓,接下来就是接舷战,如果你不在,谁来带领兄弟们冲锋陷阵,难不成我亲自上?”

郑芝虎抓了抓头,闷声回答:“好,我听你的就是,呆会就回舱换上铁甲……”

劝服了


状态提示:第232章 料罗湾海战(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